优秀企业的共性:基于战略性思考进行人才管理

2020-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啸谷

文/啸谷

拔河是一项很受欢迎的群体竞赛,也蕴含着人才管理的哲理。

德国科学家瑞格尔曼曾做过一个实验:

参与测试者被分成四组,每组人数分别为一人、二人、三人、八人。

瑞格尔曼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拉力。

结果如下:

二人组的拉力只为单人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

三人组衰减到85%;

八人组则降到八个人单独拉绳拉力总和的49%。

可见,人越多,产生的“内耗”越大。

只有以“战略性思考”为起点实施人才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内耗”,使人才形成“合力”。

那么什么是战略?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

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

通俗点讲,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全,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何欣在《人才战略:人才战略规划、梯队、盘点及激活之道》一书中将战略与人才管理相结合,对人才战略进行了以下定义:

企业管理者通过战略性的人才规划及前瞻性的管理,确保组织能力与工作流程能够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机可持续地提供适当的人才,以满足短期及长期的商业目标。

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人才。

如何将人才变成人“财”,何欣在书中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出发,提供了系统性的工具和方法。

一、业务和人才管理结合:战略价值链规划。

人力资源部门一定要服务好业务,促进经营的发展。

但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个通病:

懂业务的不懂人才,懂人才的不懂业务。

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好系统和平台,业务管理团队要学会识人、用人。

作者从业务和人才管理结合的角度提出了TTSC的人才战略实施策略:

1、Target:经营目标。思考业务,清晰的市场认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2、Talent:满足需求的人才。定义人才,制定人才标准,组织人才盘点。

3、Supply:可持续、准确的供给,招、培、借、留。

4、Chain:机制与流程。激活人才,激活组织。

这是一套简单易记的工具,可以打通业务和人才管理的链接通道。

二、建设人才供应链。

以制造业做类比,如果将人既视为“生产主体”,又视为“交货对象”,就形成了“人才供应链”。

人才供应链的目的,就是快速找到合适的人才以组建起持续的、有战斗力的团队。是和人才战略的目的紧密贴合的。

作者搭建了一个建设人才供应链的4B模型:

这里面有几个核心理念:

1、招聘是招不来忠诚度的;

2、你永远招不来一个老员工;

3、加速化培养的秘诀:选最优秀的人,用最优秀的师傅,用耳濡目染的方法,培养为目标岗位;

4、个人应该优先发挥长板,而团队不能有短板;

5、一个人越优秀,人才市场对他越透明,组织付出的看护成本就越高。

三、人才标准:为组织人才画像。

识别人才的标准在于领导者是否“至公至明”,这个标准,也是组织用人的导向标。

而人才战略受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人才标准自然也会随之变化。

最专业的应该最简单,人才标准有四个价值方向:

1、使用前价值和使用后价值。

两瓶纯净水,如果摆在超市货架上,我们无法判断其价值,所以有了品牌和标签。“依云”和“农夫山泉”单从价格上比较,其反映出来的价值是不同的。

人才也是如此,在到新企业之前,老企业给的薪酬就是使用前价值,而入职后通过绩效考评可大致判断其使用后价值,以及前后价值是否一致。

2、能力导向与学历导向。

社招看能力,需要综合测评。校招则要看学历。

3、过去与未来。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过去代表了现在的能力,未来则代表了潜力。

4、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

很多公司都会把客观标准明确列出来,如年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等。但主观标准往往是由决策人主观判断的,如圆脸、凸额头等等。

这四个价值方向分别对应了从趋势、起点、在职、虚实结合的角度来进行人才标准的界定。

人才画像就是人才标准的形象化,可以从外在、输出、内在、输入对所需人才进行“生动化”的描述。

四、大数据思维及应用:做好人才盘点。

如果能将企业的人才类比成仓库或货架上的商品,对其种类、价值、数量等做出量化盘点,那么对人才战略的实施落地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才盘点盘什么?

年龄、专业、履历等等,只要是和人才有关的数据都可以拿来盘点。

但每个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盘点时把握“丰俭由人”的原则。

实施人才盘点一般会从绩效、潜力、能力等维度绘制人才九宫格,按照强制正态分布的原则对人才各项数据结果进行排名。

然后分析、应用。

作者提到了应用环节的“四个一批”:

提拔一批、交流一批、培养一批、淘汰/调整一批。

五、实施全过程招聘与组织赋能。

人才引进渠道会直接影响到人才供给,所以企业要在渠道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建立起“全过程招聘”体系:

识别招聘需求——渠道建立——渠道使用——采用人才画像识人——试用期用人——阶段性评估。

这个全过程都要有人力资源部和业务部门共同参与。

人才招到了,但有很多企业却往往留不住,这就是组织的问题了,所以要对组织进行赋能。

仍然拿拔河来举例:

通过前面的各个步骤,已经找到了身强力壮的参赛选手,那么组织赋能解决的就是如何让这些选手在拔河时产生最大的“合力”。

作者提供了四个方向:

1、激发团队作战意愿;

2、强化作战工具,优化流程及环境;

3、提升团队的作战能力,尤其要激发师傅参与的意愿;

4、增强团队作战力量,向内、外部借力。

六、打造优质的人才梯队,用好企业大学。

韦尔奇说过:

在你成为领导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百年企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摆脱了对个人的依赖,靠着强大的组织能力,打造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

由此可见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

要想打造优质的人才梯队,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人才入库:以能力+潜力建立标准;

2、人才在库:注重培养能力和意愿,即忠诚度;

3、人才出库:通过测评验证其是否达到任用标准。

作者建议目标岗位和后备人才的数量比例控制在1:2至1:3之间。

人才入库后,要按照高中基层区别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大学的作用。

企业大学按照3+N的规则定位:

根植培养(3):战略、运营、员工成长;

无限可能(N):打造雇主品牌、打造商业联盟、企业文化前哨站、对外培养人才等。

七、用七大引擎激活组织。

组织得到了赋能,但其功能并不一定会得到最大发挥,采用适当的工具对人才进行激励和保留,就能有效激活组织:

1、总报酬模型:进行多样性的员工激励设计,从工资、福利、精神认可、工作生活平衡和个人职业发展多维度进行激励。

2、运用好希望系统:让大家看到自己在公司未来的无限希望。

3、打造员工发展的思维通道:做宽、做细、做快、做活。

4、通过股权激励、姻亲关系、进修等方式将关键人才与企业绑定在一起。

5、打造事业合伙人机制。

6、运用极简、美观、奖励、承诺原则增强员工体验感。

7、塑造企业与员工共同的习惯、回忆与情感,在两者之间多种“树”。

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还总结了中国企业人才战略经常会面临的十二大典型问题。

《人才战略》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浅显易懂、易操作的独特方法论。结合我多年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更能深切感受到其价值所在。

每一项方法措施都能够准确把脉企业人才管理遇到的问题,相信运用后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