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着去旅行
01、糟糕的旅行
旅行,本是一种快乐,现在却是一门行业。以致于,人们不再是真正的旅行了,而成了导游无感情的“放人”。林语堂曾经说“最不能容忍,喜好干扰别人的好事之人”,想来,导游是这个社会上第一号的干扰别人好事,最不懂君子成人之美之人。
日常同事及朋友跟我谈及旅行,我总是拿他们调侃:“被导游驱赶的羊羊回来了?”你试想,导游举着那个小旗,多么的像一个牧羊人,羊群倒是听话的多,牧羊人的一个口号,或者小喇叭的几个号子,便乖乖的前行、停止、入圈(上车)。有时很是纳闷,为何平常里,如此憎恶专制与压迫的成人们,却在旅行上变的如此的乖顺与顺从?
旅行成为一门行业,就犹如餐饮中的快餐店,没有了享受美食的那种快感与心情。旅行,就变成了行尸走肉;旅行,就变成了走马观花。旅行中,就不会发生对一草一木的真情感;旅行中,就不会有对一山一水的深沉爱恋。
没有发生情感发酵与关联的旅行,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一架摄像机,只是机械的录制了一些图片美景,只是有了简单的存储与安放,待时间一久,胶卷坏掉,生硬没有任何生命气息的那些美景,也不复存在。
02、无心的旅行
自旅行成为行业以来,旅行的目的也就演变成了拍照。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放在拍照上,反而没有了时间真正欣赏景点的美。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就是如此重复的演绎,我们的内心却乐不可支。
在旅行上,我最喜欢林语堂的建议,他说: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其目的变的“迷失而陌生”。这句话我总能想起老子的那句“无为而无所不为”。
不要为自己的每一次旅行预定太多的目的,真正的旅行者“是漂泊不定的,带着流浪的欢乐,诱惑和冒险精神”。没有了行程的紧张,没有集合的时间约束,没有跟不上队伍的担忧,你的心才能与一颗小草,一个飞虫,一阵风,一尘土,发生情感的连绵。
一切的美好,都会在紧紧张张中葬送;一切的美景,都会在走马观花的赶路中糟蹋;一切的心情,都会在马不停蹄的拍照中,变的枯燥与寂寞。
放下行囊的旅行,简单而轻快,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了一份愉悦的心情。年轻时,总想不通为何那么的多文人,喜欢流浪;更是想不通,为何生活窘迫,四处转移文人,更有可能成为有深度的文豪。原来,流浪的旅行,才是一种最深的修行,才是一种最好的人生。
日因为流浪,没有承诺;因为流浪,没有目的;更因为流浪,你的心才是敏感与柔软的。一颗敏感的心,走在流浪的路上,能从一颗小草上,看到生命的倔强与坚韧;能从一个飞虫上,看到生命的浮沉与上下。
没有目的的流浪,心中无物,却又处处有心;没有目标的旅行,心中无人,却又有天下人。
旅行,做到无心,我们便有了一世的美景。
03、无物的旅行
谈到旅行,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美国人,被几个中国朋友邀到附近杭州的某山去看“虚无一物”。
据说,那一天雾气很浓,什么都看不到。当她们上山时,雾气就越加的浓厚,那种雾气能让你感受到是在蒙蒙的细雨之中,又犹如是在云朵中行进,朦胧而虚幻。路两边草木的叶子上,不时的传来滴答声,提醒着你,你是在雾山中行进。因为,除了雾之外,再无任何一物可观。
这位美国顿生无趣,便不再想继续爬山。“但你必须上去,因为顶上有奇景可见呢。”她的中国朋友劝她说。于是她再跟着向上走去,不久,只看见远处一块被云所包围的怪石,别人都视作好景。“那里是什么? ”她问。“这就是倒植莲花。”她的朋友回答。她很为懊恼,就想回身。
“但是顶上还有更奇的景致哩。”她的朋友又劝说。这时她的衣服已半潮,但她已放弃反抗,所以依旧跟着别人上去。最后,她们已达山顶,四围只见一片云雾,和天边隐约可见的山峰。
“但这里实在没有什么看啊。”她责问说。“对啊,我们特为上来看虚无一物的。”
这就是林语堂讲的故事,虚无一物,便是旅行中最大最美的景致;什么看不到,便是旅行中最激动最动人的美色。
在一处净色的天地里,你可以闭上眼睛,心中忘却所有,静静的,轻轻的,你有了听到树木把根伸向深处的声响;你便听到了鸟虫悄悄交谈的清脆;你更有了与周围万物的缓缓精神交流。
虚无一物便是万物。心空,你才能纳入更多的真情;心空,你才能有自然的情感;心中,你才能有和谐的顺畅。
旅行是一场自我的修炼;旅行是一自我情感的流淌;旅行更是一种自我演绎的人生。空空而行,你才有了精神的丰韵;跟着自己灵魂去旅行,便遇到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和本原的一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