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产品经理

对社交产品本质的琐碎思考

2019-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吴万俟

逛豆瓣、soul、即刻、网易云这类匿名半匿名但口碑相对不错的社交网站,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用户往往在你最难忘的一件事、你的童年经历、你高兴的事情、你的兴趣爱好、你的情感困惑的时候才会最热衷于进行内容创作,看起来内容泛化关注的点多样,但本质来讲还是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以及对新回忆的创造,所以在我看来做得好的社区社交产品本质上都是在挖掘用户的回忆以及帮助用户留住新的回忆。

我们都很清楚,一个人付出的越多放弃的时候就越难,这不仅适用于感情也同样适用于对任何产品的使用,所以社区产品也好社交产品也好工具产品也好都在拼命的做社区、沉淀关系链、鼓励用户创作内容。

为了沉淀关系链以及鼓励用户创作内容提高用户留存率,很多社区产品都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或者话题来进行内容创作的引导甚至有些还打起了欲望的擦边球。

微信作为一个即时通讯工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朋友圈三天可见,推广和裂变的功能进一步弱化,朋友圈的互动频率越来越低,很多人甚至都不再浏览。

那为什么大家虽然一边骂微信朋友圈广告刷屏全是微商但是却依然少有人真的放弃?最多只是朋友圈关闭或者三天可见或者根本就不看。

还不是因为微信聚集了太多的关系,不仅仅是家人关系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但各种各样的关系就带来各种各样的思考角度和分析角度,同样的内容因为浏览者经历、阅历、思维角度的不同往往会解读出不同的意思,少说少错,秉着这样的原则,很多人就干脆不再开口。

而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想要背离社会环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大多数的人免不了俗能做到狠心放弃微信,同时人又是有表达分享欲的生物,所以总要找到另外的倾诉口来进行表达,社群是一种,其他的匿名半匿名的软件是另一种。

于是无数的匿名半匿名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我曾经潜伏200个社群总结了一下对社群的看法:

1. 社群要想活跃,氛围营造是关键,而氛围主要是引导者来创造

2. 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群体中区别巨大

3. 话题的走向决定了一个群是生还是死

4. 社群的类型多样,还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来定制话题

5. 同样的群体对于话题的内容有不同的偏好

6. 不同阶层对群的诉求和开放性差别很大

7. 不同群体对群内容的要求差别很大

对社群的总结在我看来同样试用于社区或社交产品

好的社区氛围是用户能否留存的关键

知乎邀请制时期,内容质量远高于现在,对知识充满敬畏之心的社区氛围下让那些真正有知识并乐于输出的精英分子大量活跃于社区。开放注册之后,段子手横行、情感故事无病呻吟,新增的内容质量远低于精英阶层注册时候的质量,很多人因为身份认同被稀释、对知识的敬畏心丧失而失望离开同时公众号开始发展很多人通过知乎引流,社区氛围也不复从前。

即刻在社区的氛围上做了很多努力

1.用户分层:不同圈子的人各自互相不打扰,低龄的人跟低龄话题碰撞更好、投资人圈子和投资人更有共同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 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

2. 在细节上做了非常多的引导:评论区有友善评论提醒;带有谩骂侮辱性的话要么不能发表要么转换成更可爱的温和的词语;评论的时间有一定间隔、内容上也不支持短时间和同一个场景的重复,这很大程度上会避免复制粘贴和恶意攻击。

3.鼓励用户之间的互动,用户主页会显示谁来访功能通过这种认可和好奇来增加用户之间的互动。

4. 非常多正反馈:除了有人工审核的热门置顶之外,很多时候还会通过后台提醒多少人点赞和多少人评论来进行积极的正反馈、点赞、评论、私信也更友好

5. 有非常多细节带来额外惊喜:点赞的图标有多达十种,并不是一成不变;倒立的时候有沙漏倒计时显示;功能点底部有动态萌宠来提示

6. 很畅通的反馈通道:“帮即刻做大做强”、“我来即刻做产品经理”“后台反馈”“直接和创始团队零距离接触反馈”

王诗沐说在社区氛围上他也做了很多努力,他们判断电子音乐是未来音乐趋势,所以不遗余力鼓励电子音乐的用户建歌单。最终成为爆点。.

Keep上在社区氛围上更是在用户动态下加入了运营人员加油打气。

Soul在社区里也特意放了运营官方,实时接受用户反馈处理速度非常迅速,让用户觉得被尊重。

第一批种子用户的获取是难题:

冷启动中的种子用户的获取一向是创业者的第一道难关

以下的思考我都从养老行业来进行思考。

冷启动的用户永远要考虑那些那些资深爱好群体,王诗沐说网易云在最初就非常关注那些音乐的深度爱好者,服务好这个群体让他们自发传播。

对于养老行业的创业来讲我觉得第一批种子用户获取最好的地方是广场舞场地和老年大学(送个鞋垫啥的等等小优惠),这群中老年人,相对来说活力更足,对生活的好奇心更多,乐于接受和学习新事物。

在确定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问卷调查,下面是我设计的一份调查问卷

用户调查问卷设计

核心:所有的问卷设计内容应该围绕目的而服务,我们的目的就是了解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情况以及和家人的亲密状况从而来评估用户被转化的可能性以及通过什么渠道转化是比较容易的(对用户进行画像)

那么我们的问卷设计目的是:

问卷设计之前要进行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

1. 您每天使用手机或者电脑的时间大概有多长?(用户的使用时长和频次)

2. 您从哪里学会上网的呢?(用户的被影响渠道也就是我们的增长渠道)

3. 您都用手机上网来干嘛??经常看的玩的是哪些东西?方便让我看一看吗?为什么用这些东西(用户的使用偏好以及使用原因)(这个太私密了,有些内容是不方便讲的,所以可能会引导用户使用一些比较倾向性的东西)

4. 您大概什么时段会上网呢?(了解用户的活跃时间以及作息时间?)

5. 因为很多孩子平常工作特别忙而且有的是在外地工作,所以可能是通过视频电话等形式来沟通,那您平常和孩子一起吃饭的频率高吗?(关系的亲密程度)

6. 您平常和孩子见面都聊些什么啊?(关心的方向?)心里话会说吗?(心理上的距离?)

7. 您平常在网络搜东西看东西是用手写还是打字还是直接语音说话呢?(了解用户的操作习惯)(有可能说孩子帮忙搜;保姆帮忙搜;不搜,有什么看什么,不会搜;)

8. 您对网络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吗?(了解对网络的态度,看是否接纳还是完全否定还是犹豫观望中)

9. 您生活中有什么兴趣爱好或者想要培养什么兴趣爱好吗?(从现有的爱好和过去的爱好出发)

10. 您还有多长时间退休?接受返聘吗?(看看用户对未来规划)

通过以上的用户问卷再结合可用性测试和留置研究可以进行得出一些用户画像/群体:

市场调查:我这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老年人是否能够更快的操作手机,幸运的是我们通过微信2018年颁布的老年人使用手机数据就知道,中国老年人中手机的使用者达到了5000万。而根据三次婴儿潮的历史,目前中国的老年用户达到了2.5个亿,目标市场巨大,并且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多渗透到生活以及务工人员的全球和全国流动,老年人对网络的参与只会越来越高。(对趋势的判断),所以这个方向有前景。

在对用户进行画像后关系链的转移和沉淀:

现在很多产品获取关系链的第一步是读取通讯录,但在通讯工具微信化的今天,用户倾向于通过微信联系而不是电话号码,电话承担的功能更多是接收注册产品的验证码或各种提醒资讯。这样的背景下导致通讯录读取的可用信息太少,而且随着越来越多人对信息安全的关注,通过这个方法来建立好友链接只会越来越难走。

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加好友成本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用户对于这类点赞、砍价、拼团的裂变方式已经非常疲惫和厌烦;另一方面微信对于这类链接已经有了一定的抵制和屏蔽措施。

而且通过微信始终受制于人。

陌陌当年通过附近的人实现用户快速增长,这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两性之间的欲望冲动。在这点上对于老年人用户的增长难度可能会更大,一方面固定伴侣的比例相对高另一方面性格更加平和这类冲动也就少了。

根据很多在其他软件上的用户反馈,朋友圈随着职场场景的增多转而对生活场景的展示变弱,但人是有倾诉和分享欲的个体,始终需要找个自留地来表达,所以这是匿名社交火爆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状况下要不开发出新的裂变方式要不开发新的群体。

我们想到的是通过未开发的老年人群体来倒逼他们的子女使用,从而建立关系链?

如果我们能做到让用户在实名的情况下重新展示生活,做记录做分享,那对于微信的依赖性势必会降低。

但这个关系链应该怎样转移呢?

对我来讲,当年的我使用微信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微信即时联络,所以等于是被逼无奈。

如果老年人在产品体验上很好并且自己和孩子共同参与能够从中得利,他们会是最好的传播渠道。

那么如何引导他们的子女入坑呢?

在我看来靠着年轻人对中老年的孝道以及双方对于改善关系的意愿强度来切入是一个好的点。

很少有人真的不在意家庭关系的和谐,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有利于人的状态稳定也有利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家庭关系和谐最重要的点就是互相理解。

家人之间互相理解从来是个老大难,这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不仅仅是常人如此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明星也不例外:从电视综艺一路成年中小丸子和信的”不熟“到李文翰和老李的”争吵“再到李宗盛和母亲的关系中“渴求理解”再到新闻报道中总是离家出走的小孩;从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到心理学公众号各种原生家庭影响人的一生;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育到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种种矛盾争吵;无不在告诉我们最亲近的人总是在互相伤害。

但是当阅历和经历足够丰富个人足够成熟之后我们最终会明白家人关系是我们最最重要的关系。

在匿名社交软件以及社群做调研了解:很多人虽然爱自己家人但已经放弃和家人沟通理解,只分享自己最日常的一面,很多人在微信中屏蔽了父母?而且报喜不报忧。

所以我们的重点就是落到家庭关系的互相理解上。

定位: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定位就出现了:帮助中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互相理解,家庭更加和谐。

那么如何让家庭关系能够互相理解?

互相理解必然要做到不断的进行沟通,因为人的阅历和经历的不同对于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往往也不同,直接沟通是一件不太明智的事情,这个时候要想互相理解,就需要对过往经历进行一个了解和分析。

那么如何了解用户的过往经历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我们的话题和兴趣引导让用户来自我剖析和分享。

那用户并不是什么话题都感兴趣和乐意进行自我剖析回忆。

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知道,中老年人和年轻人最大的区别不是体力上也不是有没有梦想也不是更加固执,而是经历和阅历,我在北京工作时,天天跟老年人打交道,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那些高知分子思考言语谈吐对世界的看法都充满智慧,他们最不缺的就是回忆,他们的经验和阅历如果能够保留下来必然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

如果我们能做到把中老年人从童年到老年的经历完整的记录下来变成一本书,那我想很多人应该会想有兴趣为自己的一生和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更书面的回忆吧,作为子女也会对父母的一生产生好奇。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用户的表达成本:鉴于中老年人受过教育的人数有限,所以在表达的门槛上会有一些难度。

所以为了降低表达的门槛,我们倾向于通过科技的力量,在登录上倾向于语音或者是刷脸,在内容上倾向于语音文字转化。

这降低了中老年用户的使用门槛。

降低门槛之后,我们需要让中老年人发声。

通过双方的话来促进理解,父母子女可以选择子女是否有权利关注自己,还是说这个只是作为一个自传的私密空间。而子女是不是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让人和人之间进行一个深度交流是一件难事,我们需要怎么做,我们一方面降低表达门槛的同时一方面通过运营内容来影响用户价值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话题的引导:

增加敏感社会话题讨论,比如父母是不是应该干涉子女的婚配关系、独生子女是否要远走他乡工作,下面鼓励不同的声音发言。

在话题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用户作为组长。

特地选择退休后自己活的潇洒的老年人来作为话题的组长。

特地选择大龄但是活的很好的年轻姑娘来作为话题组的组长。

特地选择丁克的夫妻来作为话题组的组长 。

特地选择同性恋出柜但是已经被家人认可的人来作为话题组的组长。

因为同龄人对同龄人的影响是最容易产生的,,我们可以通过话题的运营来,同样都是中老年人也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互相劝导。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话题内容和观点来让老年对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理解接纳。

一方面他们努力的有自己的生活,更爱自己和关注自己;另一方面也通过显示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来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子女。

当然,我们还会举办各种以老人自己的喜乐为中心的活动,意在鼓励老人活出自己也同时处理好和子女的关系,和子女一起参加活动。

功能细节如何设计

如何沉淀关系链并进一步拓展关系链的功能细节上的处理:

1. 通过timeline,作为一个时间线上的个人feed流,是被关注者在用自己的信用和品味背书,用户关注其他人,这说明这个被关注的人必然是某个方面符合关注者的需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同样适用,这个被关注的人喜欢的人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喜欢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

2. 通过用户推荐:用户推荐是常用的沉淀关系链的方式,很多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我们根据他之前的个人偏好让我们推荐他们喜欢什么,通常情况下的推荐是根据算法,不管是内容也好还是对其他用户的关注也好

3. 有效的互动:点赞、评论、私信,是一个社区建立互动的最常用的方式,点赞作为最省事最普遍的方式是对被关注者的一种认可,当然这种随手的点赞现在用户已经疲软,很多时候互动的效果较差,而评论被认为是更加用心也更容易产生互动。现代很多社交产品为了满足用户的即时正面反馈,甚至还会用机器人来根据关键词点赞给用户激励。当然有些产品为了保证用户互动的关系回归到最真实的互动已经尝试着取消点赞进而以评论以及更新颖的弹一弹代替,

4. 建立相应的线下活动,很多做的好的社群都会有相应的线下活动,一方面让虚拟的网络变得更现实,增加用户粘性,让用户感受到真实感,另一方面愿意来参加活动的人粘性高,需要认真对待这部分人的声音。即刻变成jellow后加大了各城市线下活动的存在。

首先,肯定是积极的情感交流,在这点上很多产品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

点赞、评论、私聊三件套是大多数现存社区产品的标配,再不济也有点赞和私聊。

点赞的互动相对来说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种对内容生产者的认可,当然这种关系产生的链接效果上最弱。有些社区产品,比如我知道的即刻会在点赞达到特定的数量的时候通知内容生产者给内容生产者一个有多少人喜欢了你的内容这类的通知,来给内容生产者一个积极的正反馈从而起到鼓励创作的作用。

评论上在氛围塑造上更多的是一个对用户的限制和提醒:比如友善发言,社区氛围需要大家来营造;比如一个不能对同一个内容进行相同文字的评论以及不能立马进行其他内容的评论;比如一些粗俗的文字被系统检测后会自动改为更为文雅的文字。当然评论的功能出现因为不同用户的素质和认知不同,所以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影响社区氛围。

仪式感作为一个被现代营销用烂了的词,换做产品中依然适用,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体现就是勋章,还有各种达到要求的勋章奖励,王诗沐说他在做网易云的时候考虑过是不是要做勋章的奖励,认为这样性质的正激励不太符合网易云的调性,但就我所知我看到的无论是知乎也好、豆瓣也好、简书也好即刻也好以及其他的一些APP也好都用带有仪式感式的勋章来对用户进行正面的鼓励。

其实我们可以把市面上的所有页面和功能点全部拆分,然后每一个功能点都琢磨能不能创新能不能出现新的呈现形式能不能加入自己的产品哲学是不是符合产品定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