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岁,承认自己孤独。
文章首发个人公众号青檬夜读
打开手机,凌晨两点,我已经在床上躺了3个小时,却没有睡意。今夜,听了一整年的蝉声照常来了,伴随蝉声的还有隔壁人家哄孩子的声音。
透过窗外的光线,我看着熟悉的房间模样,思绪飘得很远。
01
那年我16岁,刚刚进行文理科分班。
对于刚刚适应新环境的我又要转入新环境,我心里并不快活,尤其新环境让我感到如此沉闷。
他们热衷三两人抱成团,形成各式小团体,互不干涉。而我并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所以对此感到厌烦,我开始怀念上学期的日子,那种其乐融融感觉,很自然我们就成为一个整体。
独自一人坐在课桌前,听着窗外的偶尔嬉笑声,突然感觉有点难过。那种无人可以分享喜悦,哭诉委屈的感觉实在让人难受极了。
孤独所产生的落寞感一点点地布满大脑,让人提不起精神。
后来我迫不及待想加入加入小团体,无论哪个,因为我急切地想改变这样的情绪。
连续熬夜几天看她们不厌其烦讨论的电视剧,和她们有了共同话题,我也终于成为了她们的团员之一。
但是听着我不感兴趣的八卦,看着不感兴趣的电视剧,和她们一起假装欢快讨论,这无疑是一种痛苦。后来,那种孤独感不但没有消失,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反而越来越烦躁。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强扭的瓜不甜”。我慢慢地不参与她们的谈话内容,我感到轻松多了。
虽然如此,但我不想那么快“认输”,我还是不想自己一个人。
02
隔壁家小孩子突如其来的哭声打断了我的回忆。我眨了两下眼,轻轻叹了一口气,还是睡不着。
打算拿起手机看时间,我的手在床上摸索的时候,摸到了一个厚厚的东西,借着月光看清了那是一本书--《人间失格》。
这本书的主角,男主角曾经为了自己的生活过得平稳,所以他总是扮演着“小丑”那样的角色。总是用一些滑稽的语言或者动作引人发笑。但可悲的是,他自己其实并不感到愉快。表面是和别人同样欢快的笑容,内心是冷静的。
想到这里,突然忆起我曾有过一段类似的故事,就在我高三那年,我17岁。
我是有一点点小聪明的人,再加上我那小心思,所以说话逗别人发笑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扮演着“小丑”的角色,逗他们笑。
可是渐渐地,他们把我当成了一个真正的“小丑”,总是拿着我曾说过逗他们笑的话语来嘲讽我。
即便我让他们心情愉快,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安静聆听我的心声。他们只愿意听取乐的话语,其余的他们不关心。
后来,我没有再进行这样的行为,而我也没有再去寻找让我不再孤独的方法,即便我还是不喜欢那种感觉。
直到18岁,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念大学。关于给大学生的忠告,总是少不了“享受孤独”这一建议。想着师兄师姐们的总结总是有用处的,于是我开始“享受孤独”。
我不断告诫自己要享受孤独,我努力让自己忙碌起来,我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天很忙,可每当我静下来的时候,那种内心空虚还是没办法填补的。
越想逃离这种孤独感,却越孤独。
今年,我19岁,大二,终于承认自己孤独。突然发现,承认自己孤独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03
承认孤独,不是单纯告诉自己要享受孤独,更不是说要让自己孤独,而是自己从内心真正放下了自己很孤独的这种感觉,不再畏惧孤独带给你的空虚感。
一个人吃饭,但我可以在吃饭的时候看喜欢的视频,不需要为了缓解尴尬气氛而努力找话题;
一个人散步,但我可以听着自己喜爱的电台或者音乐,不需要了解一些没有营养的话题;
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但我可以静下心去体验作者人生心得,不需要理会别人的调侃和疑问。
虽然是自己一个人做事,但是没有感到任何的寂寞感,相反,正是因为自己一个人,所以做事情更加自由。
04
村上春树不为独处而苦恼,反倒怡然自得。他独自跑步,写文章也从来感觉无聊。
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到:“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在我习惯一个人做着喜爱的事情后,我从来感到的是幸福感,在这段时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需要如何克服孤独感,待我回想起来,我已经不再害怕孤独,甚至很享受独处时光。
不强求别人也不要别人来强求你。不要在别人故事充当配角,而是在自己的故事成为主角。努力沉淀自己,当内心变得强大无比,便不再惧怕你曾经害怕的事物。
8点的闹钟把我从睡梦中拉出来,把闹钟关掉后,我的意识开始回笼。我不记得我是如何睡着的,不过这都不重要。
现在早上8点,一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