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 风景这边独好
1934年7月,毛泽东同志参加在江西会昌召开的粤赣省委扩大会议。期间在一些同志的陪同下,登会昌山,写下了《清平乐 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读懂这首词,有一个批注必须知道,即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自己批注道:“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我觉得从这首词来看,丝毫找不到郁闷的影子。为了找到郁闷的原因,得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1931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六届四中全会,由于共产国际的支持,当时连政治局委员都不是、年仅26岁的王明(原名陈绍禹)担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王明去莫斯科后,由王明的挚友博古(秦邦宪,时年24岁)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这两位所谓“28个布尔什维克”的头头,完全信仰共产国际。这样党内关于军事战略、土地革命等问题,就形成了两条路线,一是王明博古的党中央路线,主张阵地战、城市中心战,主张没收地主富农土地;一是毛泽东的路线,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主张游击战、人民战争,主张给地主、富农以出路。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党中央在台上,毛泽东在台下,必然受到打压。
1931年11月的“赣南会议”,毛泽东被批判,撤销了毛泽东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
1932年9月,临时中央命令朱毛北进威胁南昌,朱毛认为不宜北进命令红军在东韶一带休整,拒不执行中央命令。10月召开宁都会议,被解除兵权。
1933年1月临时中央进驻苏区,马上开展反“罗明路线”运动,实际上是整毛泽东的。至此,毛泽东被彻底压制。他只能做些政府工作,在中央完全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后来说:“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1934年4月蒋介石集中进攻广昌,到8月,苏区根据地所属的70个县,只剩下6个。毛泽东等从1927年起苦心经营7年的根据地就要全部被吞噬!
作这首词时,根据地所属县一个一个沦陷的情况,他应当是知道的;许多红军军官牺牲他应当也是知道的。他在党内、军内靠边站,却几乎不可能做什么,其郁闷可想而知!
但在如此郁闷的心情,词作中却看不到郁闷,好像只有豪情,只有坚定。
首句叙事,拂晓前登山,仿佛在聊天,告诉同行人,也激励自己,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积极向上的态度已定调。随即宕开一笔,由眼前青山想到自己曾经走过的青山,是过往活动足迹的概括和回忆,这是“踏遍青山”的意思,妙就妙在续上“人未老”,从字面意思看,此时作者41岁,何谈老?与慨叹“白发苍颜吾老矣”(辛弃疾语)相比,貌似积极正面,豪情满怀,实则也是一种郁闷情绪的抒发,41岁正当盛年,无奈却在党内、军内靠边站,没有发言权,这正是作者自己说的心情郁闷的表达!“风景这边独好”又跳过“人未老”的短暂的郁闷,接续踏遍青山的话题,踏遍青山还是这边的风景独好。这边是哪边?我理解是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开辟的根据地。这边独好是相对白区而言的!
下片继续写青山,如果说上片是从联想、从回忆、从过往写青山,那么下片则是从自然景观写青山,是上片青山意思的延续,也顺便解释独好好在哪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连绵起伏,一直延伸到东海,视野极辽阔,望得极远!作者视线辽远,有何感慨呢?没有直接说!侧面说了:更加郁郁葱葱!画面感很强,通过战士指看,把作者沉浸在苍茫的远山中的思绪拉回,好像突然身边的战士说:“领导您看,南粤那边,更加郁郁葱葱!”这个更加郁郁葱葱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言外之意:这个会昌根据地,风景独好!但还有南边广阔的广东,也将成为根据地,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从脚下的青山,联想到过去的青山,也指看将来的青山,会昌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强有力的立足点!会昌已经不仅仅是会昌,也是根据地的代表,还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思想的代表,也是正确革命路线的代表!正是因为作者对自己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工农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坚信不疑,即使在倍受打击,在党内军内靠边站的情况下,也不会消沉颓废。他转而研究经济工作,大量调研,1933年8月写出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1934年1月写出《我们的经济政策》等。
正是对革命道路的坚定和自信,我们才看到,即使在郁闷的心情下,作者写出的诗词仍然信心满怀,豪情满怀!这正是作者不同凡响的地方!事实上,在写这首词后不久,根据地被蒋介石彻底摧毁,党和红军被迫进行万里长征。后来我们都知道,不到半年时间,中共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又回到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