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观后
张艺谋的《归来》近期热映,看过原著,严歌苓的才华、身世和经历都会让她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低调有内涵的陈道明版陆焉识自然让人有很多期待。周六晚上,一家三口和老妈集体看《归来》,观后步行回家,一路讨论。本来想通过电影让初一的女儿了解到中国现当代那有些疯狂、有些荒诞的一段历史。但涉及其实不多,影片非常平实,有刻意的内敛隐忍,不够激烈,不够愤怒,更不够壮烈,所以有评论认为影片“既无美学,更无思想,《陆犯焉识》不是《归来》”。还有人评论这是老年版《山楂树之恋》,或者是老年版的《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莫言也说“《归来》老套,但直指人心”。的确,故事讲述了“文革”结束,从西北大漠平反归来的“陆焉识”想尽办法帮助失忆的妻子恢复记忆和疗伤的故事。但张艺谋的高明之处是陆焉识始终没有成功唤醒妻子。最后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在冬雪的早晨,陆焉识拉着更老的冯婉瑜,在火车站,举着牌子,等待那个早已归来的陆焉识……

张艺谋曾经说过,这部电影是他对历史思考在现有体制下的最大呈现。编剧邹静之称此片是张艺谋的苦心之作,张艺谋在这两年多的时间中经历了广告、超生、罚款等太多事情,但他还是以极大的定力拍戏,而且是以一种‘静水深流’式表达方式。

影片中有太多内涵,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解读。在微信群里,同样刚刚看过电影的北京同学总结概括,“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会归来。比如,时间!有些东西一直在,不需要归来。比如,爱!”确实!还有冯婉瑜的心因性失忆,貌似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做深入探讨。此外,还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那就是——
面目模糊的可疑“组织”。影片中,由不同的人所代表的“组织”有若干次出场。
首次出场在影片一开始,就是工宣队代表组织找逃犯家属谈话。郭涛一本正经的亮相让人笑场,许是因为《爸爸去哪儿》太深入人心之故吧。冯婉瑜的表态虽没有女儿干脆,但最终到底还是吐出了“明白”这个代表“认同”的回答。
第二次出场是农场的邓指导员。当一心想跳吴清华的丹丹,为了当主角甚至不惜向组织告发父亲。身为组织代表的邓指许诺,“你这是立了大功,想跳啥就跳啥。”然而,实际上丹丹最后连战士都不是,战士至少还有个道具枪,跳得最好的丹丹却只能后排不甘心地跳龙套。“组织”欺骗了这个心地单纯的小姑娘。

第三次出场的是街道的李主任。这次出场的组织不可谓不正式,李主任甚至还来了个逻辑严密的三段论。为了让患心因性失忆的冯婉瑜认识丈夫陆焉识,“组织”借李主任之身出场了,“你相信我吗?”,“我就是组织。他就是你丈夫陆焉识。”可惜这次,冯婉瑜不再配合,“组织”失去了她的信任,她坚决拒绝她眼中的“方师傅”就是他丈夫。
还有那个始终没有出面的方师傅,这位显然是造成冯婉瑜心因性失忆的直接事主,居然是他妻子口中“公认的好人”!然而颇有深意的是,这样的好人也被代表“组织”的专案组抓走,甚至让家人在大过年的也得不得任何音讯。
“组织”到底是什么?这是个面目模糊但始终可疑的形象。影片中冯婉瑜对组织的态度值得关注。从一开始的认同到后来的坚拒。或许,这也是张艺谋在现有体制下对历史思考的最大呈现成果之一。
果然如此吗?还是只是笔者的个人解读。
但,至少也是一种启发。
2014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