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所谓滚滚红尘,并不都是如你所愿

2015-10-21  本文已影响1229人  余安_Kimi

在回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人生前所未有的低谷。

那种生活的绵软无力之感,如同深陷一方泥潭,无论你多么用力多么努力,都是徒劳,生活只需要对你轻轻挥拳,便将你所有的努力轻而易举推倒。有时候,当你仿佛看到柳暗花明的时候,生活又露出微微嘲弄的姿态,告诉你,一切都是妄想。我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是困在人生的蛛网上一只待宰的昆虫,越是挣扎越是沉沦,不知道哪一天,生活厌倦了对我的戏弄,落下最后一击。

人在难熬的时光里,便时常有悔恨和不甘。我亦如是。我那个时候,常常悔恨的是,为什么当初在英国,有继续留校读博的资格,却选择了放弃。那种沉湎于“如果当时我留在伦敦读博,现在我的人生还是多么平顺。读书,留校或者回国到某个高校,路径清晰,于我又轻而易举,为什么我要这样折腾自己”。

这种不甘和悔恨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最近才释然。

让我释然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最近身边陆续又有朋友出去读书。两个都算是我校友,一个是我伦敦学校的校友,此女本科在剑桥,研究生和我在伦敦同一所学校,回国后在一家基金公司工作,工作稳定报酬丰厚,父母亲戚俱在身边。如果以大多数人的想法,她接下来的人生也是坦荡顺遂,大概就沿着大多数人的路径,结婚生子,也算是人生赢家一枚。但出乎所有人意料,在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她再更新朋友圈的时候,已经在美国读MBA了——人生的进取心可以多么无限。

另一位师姐,是我在北京学校的直系师姐,比我高几级,我辗转南下后才相识于一次校友聚会。她此前在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了数年,已经升至高级经理,30出头的人生,孑然一身,突然选择到美国读MBA。有时候看她在朋友圈分享因为没有商科背景,写论文如何艰难,又有时候会分享,家人对于她30多岁还不专心于找对象结婚,而选择出国读书的不理解。但我对此多有同感和敬佩,那么多种人生的选择里,她只是不愿意走大多数人都会走的那条路。

这两人的经历让我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时候,想起了我在回国之前的一次对话。在决定回国之前,家中舅舅曾拜托了一位他研究生时的朋友——当时已经在牛津读完博并在英国定居的阿姨,给我一些人生建议。这位阿姨也是一位牛人,在清华读完研究生后去了社科院读博,读博期间到牛津做交换学者一年,回国后拿到了社科院的博士学位。工作了一两年后不甘心,又申请了牛津的博士。到牛津,凭借自己在国内的人脉和资源,创立了一家与牛津挂钩的培训机构。后来嫁了英国一个上流绅士,自己当时也成了教授,学术圈里混得风生水起。她见到我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我真的做好准备了回国吗。我当时心中略有踌躇,便把心中的不安讲给她。其实当时没有选择继续读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所学的专业,本身是偏向于实践的,理论方面的东西学到硕士,我自知已差不多,如果再往上走,难免有钻故纸堆之嫌,但换专业,又心有不甘。阿姨笑笑便说,这哪里是什么事。她说你不妨考虑一下到牛津读一个XXXX的专业,硕士或博士都可以。与此同时,你让家中资助你在伦敦投资一家公司,你读书期间可以打理生意,且这种一边有着名校资源一边创业的身份最是如鱼得水。

我那一年,英国因为经济危机,取消了给留学生毕业后留在英国找工作的两年签证政策,留学生如果没有找到工作签证到期就得回国。但雇主如果签下留学生工作,便得赞助她工签,多数雇主是不愿这样做的,只会雇佣已经有工作签证的人,所以这便截断了许多留学生留下找工作的路。同时英国政府又创立了一种签证,即创业家签证,专门给毕业后打算在英国创业的留学生的签证,创业的资金具体多少我有些记不清了,大概是人民币300万左右吧。阿姨的意思就是,你投资几百万,留在英国读书,创业,两不耽误。在她口中,曾多么困扰我的烦恼统统不是事儿。我那个时候才知道,许多看似问题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只是你没有到人家看问题,解决问题的那个层次而已。

在我向她表示家中恐无力负担我在英国创业后,她语重心长说那你回国可要做好准备。因为国内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同质化的社会。周围会有各种力量,将你push到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轨道。很快你就会变得千人一面,和别人没什么两样。这一点,我回国后深有同感,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

然而也是这两位校友的经历,让我想起那次对话。我突然意识到,要摆脱社会的旧习和大多数人的偏见,是一件多么需要勇气又需要能力的事情。我在回国后的那些不甘和失落,有多少是源自于我没有做到符合身边人对我的期待?因为从小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所以周围人对你的期待,也是沿着既定路线设定的。比如,毕业于XX大学,那么毕业以后进入政府理所当然,比如拿到了硕士文凭,那么毕业以后去一家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理所当然,比如想做新闻,去央视和新华社,理所当然。久而久之,我便也以为这些是理所当然了。一旦人生路径与这些目标偏离,便觉一落千丈。然而这些真的就是我想要的吗,或者说,我设置的这些所谓“目标”,看似令人艳羡,说到底,也不过是社会让我变得同质化的一种手段而已。抱着这种想法的自己,与我之前所厌弃的那种千人一面,并没有什么不同。

第二件事,则是我南下以后工作中接触的人,让我产生的感触。怎么讲,首先是要评价一下自己,我这种人,有所有好学生的通病——过于天真,将自己所接触的生活当成世界的全部。翻译一下就是,清高不接地气。因为人生一帆风顺,大学读的名牌大学,出国也是名校,一路顺风顺水,人生唯一的小挫折也就是在校园里谈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恋爱。所以对于世界有一种天真的笃定,觉得世界就是由我的同学和老师这样的人组成的。虽然也知道这种认知很可笑,但因为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一直这样相信下去了。

所以我当初决定不读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希望自己一直囿于象牙塔之中,我想,外面的滚滚红尘,我要去亲自看一下,打个滚儿。所以这两年,我所见人心长短,趋利避害,跟红顶白,汲汲营营不足道也。直到昨天和一个同事聊天,他说像他们这种(非学院派,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出路其实很多。做些中介或者忽悠的事儿,也能赚一笔。我忽然意识到,我此前对生活的认知多么狭隘。我说要见识一下红尘滚滚,但我其实一直对红尘视而不见。万丈红尘,我最该先认知到的是,它并非所有皆如你愿。你要到此渡炼,便要做好不如意之准备。你要体验人世各般滋味,便不能一直往上看,也要向下看。

我想到在自己最难熬的那段日子,几乎是每天都会大哭一次。有时候,是躲在无人的地方无声落泪,有时候,是笑着笑着就哭了。每一天,都是折磨。我那个时候常常在想,没有一天真正开心的日子,到底有什么意义。又一次次想象人生最大的悲哀,大概就是柏拉图知道他的理想国无法实现的时候。因为我那个时候知道,我的理想国,大概再也没有实现的那一天了。

那个时候,我躲在我的烦忧里,无人能够开解,便转向诗书,向古人寻求解惑。看的最多的便是叶嘉莹的书,她讲中国古诗词,往往是讲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众生相,她引用沈德潜评古诗十九首之言,说古代诗词,大抵吟咏的是相似的悲凉,“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她讲东坡子美,讲他们的不得志和人生起落。若换到以前的自己,也读这些诗,试着理解古人心中的不甘和悲凉,但统统不过隔靴挠痒,纸上谈兵,空说愁而已。但当我从这大千世界中打滚过来这么一遭,体味过他们所经历的悲凉,从他人的不幸中映照己身,也突然与千年前的灵魂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所以我突感释然,在于我的人生体验不再只是沾沾自喜的志得意满,而是有所全。如果有人能够一直春风得意那是多么幸运,但又几人能得此幸。好像回国以后有次跟人去听王珮瑜清音会,她唱“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

所以人生,要是只体历过山明水秀花团锦簇,似是幸,却又多无趣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