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萃:谦冲(四)
我们继续说“谦冲”。这一讲把“冲”说完。
先看俞樾(1821-1907)先生一副:
素抱朴少私寡欲,盈若冲其用不穷。
上联“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生活上很简朴,没啥私心、也没啥欲望。
下联“盈若冲其用不穷”,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一段大致的意思是——最完满的东西,总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总好像很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总好像有些弯曲;最灵巧的东西总好像有点笨拙;最优秀的辩才总好像不善言语。清静能克服扰动,寒冷能克服炎热,清静无为能匡正天下。
关于“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越是水平高的人,越能看清自己有哪些不足。有这样的认知,人就会不断努力进步,自然也就“其用不穷”了。
反过来说,水平低的人则往往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觉得自己牛的很。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下面看赵之谦(1829-1884)先生一副:
有容德乃大,毋欺意自诚。
关于“有容德乃大”,我们看看胡适(1891-1962)先生的两段话:
第一段来自他1925年(35岁)写给陈独秀的一封信,强烈反对当时“革命”群众烧毁《晨报》报馆的过激行为:
前几天我们谈到北京群众烧毁《晨报》馆的事,我对你表示我的意见,你问我说:“你以为《晨报》不该烧吗?”……几十个暴动分子围烧一个报馆,这并不奇怪。但你是一个政党的负责领袖,对于此事不以为非,而以为“该”,这是使我很诧怪的态度。
(此段为当时媒体对“北京群众烧毁《晨报》馆”的报道——群众游行示威之际,由许多人手竖旗帜,大书打倒《晨报》及舆论蟊贼等语,遂蜂拥至宣武门大街,将该报馆举火焚毁。接待室火先成灾,火焰突起,消防队闻警赶到扑灭,结果已延烧他处,该报馆房舍大半,业成焦烬,附近房舍,又以扑救关系,拆毁破损甚多……)
你我不是曾同发一个“争自由”的宣言吗?那天北京的群众不是宣言“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自由吗?”《晨报》近年的主张,无论在你我的眼睛里为是为非,决没有“该”被自命争自由的民众烧毁的罪状;因为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凡不承认异己者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第二段来自他1959年(69岁)所写的《自由与容忍》一文:
我在康奈尔大学的老师布尔先生曾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
加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后,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其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锁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的活烧死。这是1553年10月23日的事。
这个殉道者塞维图斯的惨史,最值得人们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运动原来的目标是要争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加尔文和他的信徒们居然会把一位独立思想的新教徒用火活活烧死呢?
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像加尔文那样虔诚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么他的意见还会错吗?
胡适先生一生苦口婆心,到处劝人“想要自由、先得容忍”。无奈当时人都以革命者自居,都在积极煽动仇恨、彻底打破那个旧世界。呐喊奔走的胡先生,便如当年游说列国的孔子一样,终落得个惶惶“似丧家之狗”。
站在今天回望历史,先生当年提倡“容忍”的努力则越发显得伟岸高大起来。《礼记》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管是一个家庭、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想要和谐相处、共谋发展,都得遵守“有容德乃大”这个基本前提呀。
下联“毋欺意自诚”是说人要守诚信、讲真话。胡雪岩先生创办的百年老店“胡庆余堂”,其经营宗旨就是这“不欺”二字。
下面看这样一副:
有沉博艳丽之作,以宽平广大为人。
(曾见陆润庠状元有此墨迹,可惜找不见了)
上联“有沉博艳丽之作”,是说写文章要“沉博艳丽”,也就是——论点论据须沉稳详实,遣词造句当文采飞扬,这样的真本事,谁见了都得击节赞赏呀。
下联“以宽平广大为人”,是说做人要“宽平广大”,也就是——要和和蔼蔼客客气气,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即苏东坡所谓“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得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也。
接着看秦淦gàn(生卒不详)先生一副:
静坐自然有得,虚怀初若无能。
这一副“静坐自然有得,虚怀初若无能”,用寥寥12个字,刻画出了一位好学上进的谦谦君子——虽然常常在进步,总觉自己还不足。
下面看左宗棠(1812-1885)先生一副:
兰信有期当春齐放,竹怀无曲至老犹虚。
这一副“兰信有期当春齐放,竹怀无曲至老犹虚”,以“兰”、“竹”自喻,暗示其人之品清馨似兰,其人之怀朗虚如竹。
接着看宰相刘罗锅(1719-1804)一副: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这一副“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则以“水之淡”(君子之交淡如水)、“竹之虚”来托物寓怀、明志写心,言辞平淡、意境幽远。
下面看高式熊(1921-2019)先生一副:
无易事自无难事,能虚心方能实心。
这一副很辩证,上联“无易事自无难事”,意思是——你要把所有事情都当难事来严肃认真对待,那天下也就不会有什么难事了。
下联“能虚心方能实心”,我们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越“虚心”,就越能吸收容纳更多的知识学问、肚子里就越“有货”,如此以来,你也就越“实心”了。
接着看祁隽藻(1799-1863)先生一副:
清画捡书古香溢座,端居省理众论含虚。
上联“清画捡书古香溢座”不细说了。
下联“端居省理众论含虚”,意思是——做学问绝不能先有成见,否则就看不清各家学说的利弊得失了。我们常讲对事对物要客观评价,但谁又能做到纯粹的客观呢?
最后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知者取怀以喻万类,大贤虚己得尽群能。
上联“知者取怀以喻万类”,意思是——世上的大道理和身边的小道理都是相通的。如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理精,百理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等等。
有领导曾将各级党委的工作比喻为“弹钢琴”,一下子就将高深的道理讲明白了:
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
下联“大贤虚己得尽群能”,意思是——真正高水平的领导,往往总说自己没啥本事。他每天做的事,就是发现大家的长处,容忍大家的短处,为大家兜住风险,给大家创造条件,最终使大家各显身手、各尽其能。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马上就会想到刘邦吧。好吧,我们一块再温习一下刘邦打败项羽后的获胜感言: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大家看,刘邦就是这样的人——我真不行,我没有大家厉害,大家好好干吧。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结果呢,张良、萧何、韩信等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七手八脚把项羽打了个稀巴烂。这,就是“大贤虚己得尽群能”呀。
中国历史上同样的故事可谓俯拾皆是:如李世民善用李靖、房玄龄、魏征、杜如晦、长孙无忌、李勣jì、褚遂良等;朱元璋善用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等;曾国藩善用塔其布、彭玉麟、鲍超、李鸿章、赵烈文、容闳等等。
当然啦,与这些虚己用人的大贤相比,器量狭小者则更是多如牛毛了。比如下面这位: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