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中国的汉字被写成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楷体字,行书,草书,小篆等。铅笔、钢笔统称硬笔,毛笔称软笔越软写得越大气。横有重量,竖有根基,撇有神韵,捺有动感。点小有气度,转弯有转弯的潇洒。“横折”转笔处顿中有形。有停笔的适可而止,有运行的急缓相当,有钩有锋。外在有形,内在有力。笔画架在一起高矮胖瘦,力度重轻缓急凸显字体。
王羲之为练一手好字,躲在深山寺庙一练就是十年。他精心写好每一笔每一画,有时为了一个顿点要练上两三个月。有一次,王羲之在练横折的时候一直练不好。在愁绪中他在山中散步,行走间发现一位老人养了一群鹅,这群白鹅甚是喜人仰着长长的脖子旁若无人的转来转去,王羲之越看越喜欢。他发现鹅的走姿,大摇大摆的 可爱极了。王羲之每天写字累了都要下到山腰坐到院子里和老人唠嗑目的是为了看鹅。看来看去,他发现鹅虽大气但目中无人高傲显得浮飘,鹅的脚趾走起路踏实有力,鹅的脖子最好看,长长的、白白的,扭转起来既灵活又有弹性和力量。他突然想起字的转弯不美观,如果和鹅的脖子转弯一样岂不是又有力度尚且美观。回去之后,王羲之提笔练字想象着鹅弯脖子的情形,边想边练,练不好,他又走到养鹅处观察。这一来二去的,王羲之竟练出了自己心仪的弯折。王羲之再去看鹅时却发现没有了鹅的踪影,被主人卖给烧鹅人了,为此还伤心的小泣了一会。
“相传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第一个老师自然是他的父亲王羲之。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专心致志练习书法的王献之背后,想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笔,结果因为献之抓笔牢固,王羲之没有拔掉。于是王羲之便称赞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
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王献之子认为他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便跑去问父亲:“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在一旁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远了。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总可以了吧。”结果母亲仍旧是摇头,献之终于急了,问究竟要多久才能练好字,他的父亲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许你的字就会练好了。
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父亲看,父亲没有回答,而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献之见父亲没有说话,闷闷不乐地带着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我儿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献之一看,母亲指的那一点竟然就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献之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不知经过了多长的时间,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这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汉字好识不好写,想要练一手好字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再加上对汉字的热爱,才能让字好好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