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杀伤力这么大,怎样才能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上一篇,讲到了言语巨大的杀伤力,那怎样才能够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呢?
那就是要学会沟通。
如何学会沟通?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沟通四骤:
01
第一步叫作观察。
什么叫观察?就是看事实。
比如,孩子的牛奶撒在桌子上了,不要说:你怎么回事,又把牛奶撒桌子上了。和你说过多次了……
直接陈述事实:“牛奶撒桌子上了,去拿抹布擦一下。”
千万不要去攻击孩子,说他这个人就是粗心,就是不小心,就是做事让人不放心等。
02
第二步,要表达感受。
这是我们国人都非常欠缺的一种表达。甚至很多父母,无法分清感受和想法。
因为我们自己都分不清感受和想法,所以会经常忽略对方的感受。为人父母,很直接的,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
郑爽有一次和爸爸参加节目,在通篇的沟通中,她的感受,她爸爸一直都没有看见。
比如说她已经吃饱了,但是她爸爸一直叨叨说她怎么不吃饭。
比如说她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她爸爸完全看不见,直接说,那等她情绪好了再沟通。
我想郑爽那一刻一定是非常难受的,那种不被接受的感觉,让人觉得特别无力。
那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孩子的感受呢?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很疼,哇哇哭起来。
这个时候你不要说“男子汉,不哭!”
而应该说出孩子感受:“宝贝摔疼了是吗?很难过对不对?”
神奇的事情就可能发生了,孩子可能就不哭了,或者转眼情绪很快就好了。
因为他觉得他被妈妈看见了,理解了,接纳了,心里得到了满足。
但是如果你指责他,看不见他的情绪,他就一直都高兴不起来,内心和父母的隔阂,也会随之年岁渐长而越来越大。
再比如夫妻之间的沟通。
先生每天下班很晚才回来,你可以表达出你的感受:你每天都很晚才回来,我觉得有点难过,我希望我们能够一周至少一起吃3次晚饭。
当你表达的是感受,而不是去批评另外一半时,你们的沟通桥梁就开始搭上了。
但现实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愿意表达感受。
就好比你现在对另一半很生气,但你就是不告诉他你很生气,而是自己生闷气。
自己难受得翻江倒海,对方完全不不自知,或者觉得你莫名其妙。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忽略的感受。
当你摔倒后,大人说:不疼不疼,快起来。
当你很难过、委屈地哭的时候,大人们说:多大点事,有什么好哭的。
渐渐的你长大了,你习惯了把情绪压制在心理,习惯了不表达自己情绪。
所以,当你当了父母后,你也习惯性的不把孩子的情况当一回事,习惯性的去压抑孩子的情绪。
但事实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要么很压抑,向内攻击自己,要么容易变得暴怒,欺负别人。
此外,在学会表达感受之前,还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
之前在上“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的父母课堂时,让父母针对一件事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她们往往说出来的,是想法。
比如,孩子这样说让我很难过。这是表达感受。
孩子做事总是马虎不细心。这是想法。
把两者区分开来,才能更好的表达感受,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后续会附上表达感受到词汇)
03
第三步理清需求
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愉悦。
而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痛苦。
这一步是第2步的原因。
所以,你要发现了解造成我们感受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比如,孩子不写作业让你很生气,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你希望她按照你的要求来好好完成作业的期待落空了,才让你生气。
所以,我们要理清自己内心的需要,才能更有利于接下来的沟通交流。
04
第四步叫作请求帮助。
这一步要求请求的指令必须清晰。
比如:我希望你好好做饭。这就是不具体,不清晰的请求。因为每个人对好好做饭的定义不同。
你可能认为做一碗面就是好好做饭,她可能觉得有菜有汤才是好好做饭。
所以要说:我希望你做的饭是两菜一汤。
此外,啰嗦一句,要说清楚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哦。
PS:给大家一个关于感受方面的词汇表:
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尽、委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内疚、妒忌、遗憾、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