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我不是药神》:一瓶格列宁的道德两难
一切都是dilemma
想真正理解一个人物,要看他在两难下的抉择。
在日常的生活里,有许多不证自明的普世价值,比如正义、公平、自由、民主、法制等等。这些美好的概念能解决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但这把象征着“正确”的尺子,本身的刻度却是模糊的。
没人能把正义的含义说清楚,你的正义也不能代表其他人的。
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两难,他们都在尺子的上下摇摆不定。
主角程勇和妻子离婚,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另有卧病在床的父亲,而他只是一家保健品店的老板。他急需大笔现金。一边是养家糊口,还要挽救病人的生命,一边是冰冷的法律制裁。他选择当一次“救世主”。
吕受益自己患有慢粒白血病,而他没有足够的钱购买正版药。一边是拖垮家庭、痛苦地活着,一边是离开心爱的孩子、无声地死去。他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刘牧师也是一名患者,他对上帝的信仰无比虔诚,但却只能看着一位位病友离开人世。一边是单凭信仰无力地抵抗,一边是走向变通、用“假药”救更多人。他选择挽救每一条生命。
曹斌是负责调查假药案件的警察队长,他拿“假药”去化验,结果却是药效和真药并无二致,他逐渐放缓了调查的脚步,甚至主动隐瞒案情。一边是结案晋升、一了百了,一边是和上级作对、仕途无望,但能再多救几个白血病人。情理和法理,他选择了前者。
这部电影的人物复杂度很高,他们多多少少有点贪欲和私心,却心怀感激和慈悲,都不是单纯的圣人或恶棍,很难用好坏界定。他们是诸多矛盾的结合体,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影评】《我不是药神》:一瓶格列宁的道德两难从牟利到济世:程勇的英雄之旅
相信很多观众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全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我不想当救世主,我想赚钱。”
这是主角程勇说服印度药厂老板的台词,这也代表了他初次兜售“假药”的心境。他也正是凭借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类的口号,拉了一群人入伙,并拥有了第一批顾客。
但当他决定铤而走险为病人服务后,面对警察的盘问,他却说:
“我一年盈利几十万,我卖假药做什么?假药是什么东西,很赚钱吗?”
从拿着悬壶济世的名声谋利的走私商人,到原价、甚至亏本卖药的“救世主”,主角程勇完成了内心的蜕变。苦难、病痛没有摧毁它,他成为了自己的英雄,也是很多病人的英雄。
【影评】《我不是药神》:一瓶格列宁的道德两难我一直相信,对道德两难话题的讨论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因为讨论能激发思考,思考能避免偏信和盲从。
上升到国家层面,格列宁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药品。印度放任非法药品泛滥,但中国不能这么做。民众的呼声当然不曾泯灭,但中国想在产权制度上和国际接轨,就一定要支持产权的保护,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否为民众谋福的问题。
电影里借张长林之口说出了疾病的真相:这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贫穷。
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恐怖组织、饥荒、罢工,本质问题都是贫穷。
诚然,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经济的繁荣,文化、经济的繁荣却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产权要坚守、医疗改革也要循序推进。这是中国的两难。
是盲目地放开药品生产,成为“世界穷人的药店”,从此与世界经济失之交臂,还是谨慎改革、双管齐下、在知识产权上建立新的世界强国?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永远是印度,而中国会成为更好的中国。
==20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