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记忆(14)—我的小学
天微微亮,一阵朗朗的读书声随风而来,一群孩子整齐地大声诵读着《春天来了》的经典片段: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地里的泥土化冻了,变松了,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着厚厚的地毯。麦苗醒来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
循着声音而去,只见一个少年似有心事地看着窗外,他的内心还徘徊在上学之前的美好时光中。父母一再告诫把他关进蚂蚱笼里的戏言终于变成了现实,百无聊赖地坐在晨读的位置上,随着大流读着陌生的课文,虽然心中有千般抗拒,但是在老师的监视下他只能老老实实地呆在教室里……
回想起小学入学经历,依然有点像做梦似的。负责招收的老师在小学对面的戏楼上支了一张桌子,村里的家长带着适龄的孩子来这里等待着老师的面试。清楚地记得当时老师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1+1等于几?另一个是背一首唐诗?儿时的我羞赧地躲在妈妈身后,迟迟不愿意站到前面回答问题,妈妈中间拉了几次也未能奏效。招收的老师摇了摇头,准备放弃时,而我却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一下冲到老师面前背了一首“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老师有点愕然,随后在招收名单上写下了我的名字。而我也就这样开始了小学生活!
小学位于村西头居中的位置,一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在校人数大约180人左右。学校外面是操场,操场上竖着两个篮球架,当然这里也是我们出早操和上体育课的大型欢乐场。小学东西各有一个大门,一般正对着操场的西门在放学后会打开,在学校正中央有一个圆形花坛,那里是我们晨读和背诵课文的绝佳场所。学校南北两侧的柴房是教室,南侧是一二三年级的教室,北侧是四五六年级的教室。在这个简单朴素的地方,开启了长达六年的小学生涯!
每天早上伴随着母亲的呼喊声,懒洋洋地坐起来伸个懒腰,然后又一下子倒下去墨迹几分钟才不情愿地起来。简单洗漱后,背上母亲亲手做的粗布书包,自制书包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装书、能承重,背着它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背了一个LV特别神奇特别自豪!在清风呢喃中、在披星戴月下,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学校。人工手动的铃声永远那么准时,会在每一天踏入校门时响起,把我们带入紧张和放松的学习氛围中。在学校,打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般都是由高年级的学生负责。他们就如同滴漏的计时一般,精准地为全校师生规划着一天的作息,每天最高兴的莫过于听到放学的铃声,早早收拾好书包,思想早已飘向远方,欢快的双腿一溜烟奔向家里。
上学初期,经常因为这种思想抛锚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被惩罚了不少次。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让两个姐姐轮流每天下午趴在我的教室门口帮我记下作业,这种让人唏嘘的情况直到四年级才有所好转。这些回过头来有点可笑的事情,却成了小学时期最难忘记的回忆,也让我在姐姐的帮助下逐渐做出了改变,一种对学习的全新认知和态度。这种改变后来一直陪伴到大学,现在想想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学习的竞争,只不过战场已远不在书本上,而是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
小学的时光是幸福的,没有太多的竞争压力,只有自己的加压奋进。在一次次的淬火重生中让我有了明确的目标,拼搏的标签深深烙在骨血里。围着花园那一圈冬青的刻苦记诵,在父母的一遍遍唠叨声中,在顶着烈日一次次的考试中,在教室前一段段冰雪堆积的路中,在同学相互的推搡打闹中,结束了六年的小学生活。
毕业后十年左右,小学教室在岁月的洗礼下变得岌岌可危,原本矗立笔直的柴房变成了危房。村里积极协调教育局和乡政府,在小学西侧重新选址建了一所两层楼房的新式学校,村里的孩子陆陆续续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可好景不长,随着农村人口的锐减,新小学在运转了三年后就结束了它的使命!现在回到村里,总能看到那座空置的学校,虽然没有留下记忆,但它的前世却承载着我无尽的欢乐与愁思!
如今小学的旧址早已成为村里人纳凉的大广场,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小也已经成为历史,关于小学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但始终不能忘记那种成长的经历,那种一辈子记在心间的淡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