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时代,唯有锤炼自己才最重要——我的日课反思
一、昨日复盘:
01 描述
昨天做了哪些事?
写完了日课;跑步12公里;发了一篇文章;读完一本书。
02 情绪
昨天情绪比较低落,但是跑完步后有短暂的清爽感觉。
03 评估
昨天的日课中,评估和分析了自己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个驱动力和节奏感去完整梳理写作这件事,所以导致自己一系列状态出现问题。
今天可能也是有些懒惰的原因,照样没有完成一些重要任务,甚至连日课都拖到下午。
不过,无论如何,日课都要写完,这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任务,不知道写什么也要把不少于3000字数凑出来,目的就是为来让自己能更好感受文字,时刻保持对文字的感觉。
04 分析
自己为什么有的事做的很好,有的事就做不好呢?或者说,做有些事可以让自己产生愉悦感和动力,但是有些事就显得有些动力不足。
比如跑步、骑行、力量训练等这种健身类锻炼,自己就很容易坚持下去,而且也乐意去做,但是对于读书和写作,虽然自己也喜欢,但是并没有像健身一样如此让自己陷入乐此不疲的状态。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先看看自己运动的动力是什么。
自己运动目的是为了控制体重,同时锻炼身体和心肺功能。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持续运动给自己带来了切实可见的变化,比如体重减轻,新肺活量加大,精神状态变好,收获了他人的羡慕和赞扬等,这些积极地反馈,让我对这件事乐此不疲。
但是读书和写作呢,虽然这件事意义很大,也非常值得长期去做,但是因为并没有快速拿到成绩,不管是名声上还是物质上,貌似都不明显,所以有些动力不足。
看来,做一件事,是否出了成绩,并且这个成绩给自己带来了自己想要的成果反馈,决定了做这件事的动力大小。
就像有些做生意的人,赚到了钱,就更舍不得关门歇业,每天就算非常辛苦,但是觉得有希望在前面,所以每天的状态也都非常好,这都是反馈机制在起作用。
那么这件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就是说,为什么反馈机制会对一个人持续做某件事的动力影响这么大?
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因为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才能想到对策去面对一些有价值,但是无法短期看到结果的事情,比如读书写作。
影响一个人做事的最大动力,或许就是正向积极地反馈。
心理学家C·C·西罗和L·K·亨利、心理学家赫洛克、心理学家布朗曾经分别做了一组实验,实验表明,反馈比不反馈好,正面反馈比负面反馈好,主动反馈比被动反馈好。
这就是所谓的“反馈效应”,每个人内心都希望得到一种认可,这种认可不管是别人对自己的认可,还是成绩本身对自己的认可,而正是这种认可才造就了每个人做事情的一些动力支撑。
如果从进化视角来看,一个人做一件事,快速得到同类的反馈,可以让其能迅速调整方向,以便于更好与族群融合,也能更好获取食物,任何形式的单打独斗,肯定都是存在危险的。
从生物视角来看,人的大脑接收到一种正面反馈,或许会让大脑分泌一种激素物质,这种物质类似多巴胺,可以让一个人的愉悦感提升,从而更加喜欢做这件事,形成一个循环。
这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就是,对于读书写作而言,要去设计一些反馈机制,通过一点一滴地反馈来督促自己的进步。而这个反馈,一是看看外界对自己文章的评价和看法,另一反面也要通过把任务拆解,每天通过完成极小任务量,来提升自己做事效率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反馈效应。
具体方法还是要把做一件事的任务进行拆解,拆解到可以操作的程度,这样才能逐个击破,快速建立成绩反馈效应,进而加速自己的成长。
05 总结
通过上面的评估和分析,逐渐认识到自己当前做事动力是来自反馈机制,而通过去设计任务量的可执行程度,来量化反馈机制的具体规则,是让自己能把读书写作持续进行下去的一个黄金标准。
具体来说,就是每天指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任务的可行性,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估算好自己每天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完成这些具体任何和计划,这样来进一步量化任务量。
那么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
一是对于自己时间的估算;二是对于任务拆解的估算。
首先,对于自己时间的估算,主要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每天整体用时,二是单个任务用时。
先看整体用时。
就我自己目前而言,因为工作量暂时不饱满,每天可以用来读书写作的时间较多,这些时间都可以拿来进行写作。当然,这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出现工作任务,对当前的读书写作产生时间上的冲突怎么办?
解决办法就是,把读书写作时间尽量前移,移动到上班时间之外,比如早起、午休、晚上等。而对于工作时间内,尽可能去做一些不影响到每天节奏的内容,诸如读书总结,整理笔记等等。
所以,需要把每天必做的一些任务尽量调整时间,固化到一些适当的时间段内完成。比如简书等平台内容的更新,尽量就利用早上时间去做,而不是利用白天工作日,因为这个时间,有时候是无法保证的。
那么当前自己每天整体用时到底有多少呢?
分两种情况:
1、无工作任务时:
早上7-9点这个时间段可用,适合写日课;
9-11点适合去读书和整理笔记,这个时间内尽量不安排写作;
中午12-14点适合去做一些写作训练,这个时间段内相对比较充足和自由,自己有一些写作任何和写作训练计划,可以放在这个时间内去做;
晚上下班后,这个时间比较尴尬,因为要陪伴家人和孩子,几乎没有整块时间,碎片化时间较多,那只能安排一些碎片化任务,比如英语单词或者公众号文章等等,同时可以记录一些碎片化感悟;
2、有工作时:
那能利用的时间基本上只有9点之前和中午两个小时,这样每天写作任务只能安排在中午,日课就只能尽量上班之前在家里完成。
每天自己固定的项目主要有写日课,读书和发平台,后期还要做小红书和写课程等等,都需要较多完整时间,那么需要充分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不能有浪费,否则什么都完成不了。
再看单个任务。
目前自己写日课,如果状态较好,比如早上,可以快速写完,大概耗时1小时。而其他读书写作内容,就没有那么完整的时间概念。
但是自己写日课经常会出现拖延,而且往往把这件事严重滞后,导致所有计划都被打乱。
根本原因是写作时间不对,没有充分进入写作状态,总被一些其他信息所吸引注意力。我注意到自己精力和状态最好的时间是早上早起,这个时间内写日课,很容易进入心流。所以这个时间,自己需要特别注意,引起自己足够重视,看看怎么样去调整自己。
第二,关于单个任务时间的估算。
上面提到,自己写日课,需要1小时,读书和写卡,时间不等,写一篇发布文章可能需要3个小时以上。
所以,如果在每天时间不充足的前提下,想完成这些内容,的确不太容易。
如何让自己提高效率,改变写作状态呢?
以前提到过截稿之间,做任何事都给自己设定一个必须完成时间,这样的确会让自己紧张起来,进而快速完成目标。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有时候自己心理上有惰性,就算规定了完成时间,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让自己“破戒”,那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又如何解决呢?
分析一下自己,每当设定了写作任务完成时间,但是实际做的时候没有全身心投入,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外部倒逼机制,自己过于随意,因为完成与否,对自己产生的利害关系不大,所以导致屡次出现各种情况。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没有把外界反馈形成倒逼机制,让自己不得不完成。
那应该怎么做?
给自己一个小黑屋,写不完不出来,这样就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倒逼机制,一个张紧器,通过这样来规避各种纷繁信息的打扰。
那这个小黑屋是什么呢?
可以是写作小黑屋神奇,也可以是把微信qq关掉这个做法,抑或是断网等,总之就是要逼着自己在一个绝境状态中去做,才能出效果。
06 行动
通过上面总结,知道了行动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各种状态和反馈机制的重要性,那么制定任务和行动清单,就需要把任务切碎,切到可以无障碍执行的程度,同时给自己设定截止日期,完不成有惩罚,唯有这样才可以。
同时,指定任务的时候,不要罗列一大堆,要考虑到自己的注意力空间的局限性,只能列出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只有完成这三件事,其他小事情才能有机会去做。
今日三件事:
1、完成日课;
2、微信读书书架整理汇总;
3、查看近一周的日课,提炼行动点;
二、昨日触动反思:
昨天看到一本书《第三道门》,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第三道门”。
一个人走向成功,有三个道路可选,也就是有三种门可以跨越。
第一道门是大多数普通人走的路,正统、规矩,大家努力去挤这道门,中途会费劲各种艰难困苦。
第二道门是权贵人士可以走的所谓vip通道,这个门足够捷径,足够方便,而且不拥挤,但是普通人没有机会。
第三道门是另辟蹊径,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通过增强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去绕过一些壁垒,以便能最后达到目的。
一个人想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擅长去发现第三道门,因为这个门不拥挤,而且在去的路上有更多风景等待发现,唯独需要你修炼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素质,以便能克服这途中的一些困难。
但是一旦达到目的,将会收获无比的美景和美好。
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当今这个世界中,唯有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另辟蹊径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等着排队去走那些本意拥挤不堪的道路。
一个人面对波动时代,必须训练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唯有锤炼自己才最重要。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