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亲子教育

如何通过讨债,让孩子的财商获得成长?

2018-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兔子米妈
图片来自“从前有个橘子然后”作品
年一过,孩儿们的红包个个肥,今天就聊一聊关于财商培养。

提到讨债,似乎不仅跟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们没什么关系,连我们大人自己听闻这种事,也多半是在新闻上。

直到这种小概率事件真正发生在我的身边,我才意识到,所谓对孩子的财商培养,并不只是教会孩子认识钱币、会自己到超市购物,也不是会记账弄得懂收支、了解储蓄就是钱生钱这么简单,这件事涉及到的也不仅仅只是财商。

如果说财商培养也有段位的话,对自己零花钱0支配权的小朋友算菜鸟;随着可支配金额的增加、学会自己合理分配零花钱、在银行有了属于自己的账户,小朋友们的段位逐渐升级;而老练到还有可以借给别人钱的资本和机会的小朋友,则算得上彻底的老鸟;至于骨灰级,当然是能从借钱者手中把债讨回来的非一般的精明小孩。

据我观察,米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在三年级时,就已经算得上是老鸟了。有的小孩已经有现金傍身,放学后可以自己买点喜欢的小零食小玩意儿;还有周末揣上十块二十块结伴上街“自由消费”的;甚至有“自学成才者”已经机智地发现可以把学校充饭卡的钱截留一部分留给自己零用,至于亏空嘛,要么不吃午饭,要么找同学借饭卡刷了之后赖账。

米也遇到过这种赖账同学,如何处理这种事,曾一度是我们的晚餐话题。

一开始我和米爸的观点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以后别借钱给这种娃!吃一堑,长一智!”

说的不错,事实也证明有一定效果:当米向对方表明了这样的态度后,对方选择了转而把这种策略继续用到其他同学身上,毕竟一个班五六十人呢,施展余地还是有的。

但事后仔细琢磨,这明明就是“吃一堑,认倒霉”嘛!这种以舍财来避免下一次不爽的做法,真的好吗?

首先,找你借钱的人脸上总不会写着“欠钱不还”四个字吧?你要如何教你的孩子去识别并避开这样的小伙伴?当然,你和你的孩子能避免向一个“老赖”借钱,但在你获悉之前,已经有无数个受害者赔钱买教训了。并且你能保证你的孩子这辈子只遇到一个这样的老赖?

其次,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不善于谈钱讲价的。人情社会中,别说孩子了,大人对借钱这种“人情债”都常陷入前思后想、顾虑重重之中,熟人面前的“经济账”总是别别扭扭不好意思算的。

然后,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也很不忍心看到,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正在不断“获利”的、老是借钱不还的娃,事实上其不成熟的三观正在遭受极大的损害和扭曲。一旦这样的甜头尝得多了,“借钱不还”成为了默认模式,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将是多么可怕……

那么,遇到他人赖账的状况,我们除了教孩子忍耐、认栽以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某日还真被我发现了另一个答案叫做“教孩子要回小伙伴借走不还的钱”。

这是一种西方契约式理念下的操作方式,提倡不要把钱情搅在一起。具体方法是在借钱出去之前,问清借钱的理由,评估借钱的必要性和对方还钱的可能性,双方要在还钱期限、分期还或一次性还上达成共识,甚至要考虑是否需要抵押,完了还要帮助小伙伴一起创造还钱的可能性。

脑子里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两个西装革履的小屁孩儿一本正经进行商务谈判的滑稽画面?

虽然很质疑这种做法的可行性,但后来我忍不住亲自试用了两盘。

那天放学路上,米的朋友当着米的面直接提出向我借钱(当时这孩子家长不在场,我和孩子家长也挺熟)。

如果这事放在以往,我可能会顾及米和那孩子家长的面子,冒着可能还不了钱的风险直接借钱给那孩子。但那天我拒绝了,并向那孩子说明了理由。

因为询问中我发现这孩子借钱只是为了买玩具满足自己的享乐欲,这不属于必须的消费;米当时也证实这个玩具他已经有很多个了,属于重复消费了;当我问他要怎么还钱的时候,他让我找他家长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对方家长,我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借钱这个问题上瞒着家长先斩后奏的。

之后我跟米分享了我的想法:平时我教育她的合理消费是同样也适用于向她借钱的朋友的,拒绝朋友的不合理消费,是在帮助对方,是对对方好,真正的好朋友会明白你的心。所幸那孩子也确实没有把这次拒绝放在心上。

又一次,米提出要提前预支下个月的零用钱。

“你是在向我借钱咯?”

“算是吧。”

我让米说出借钱的理由,在确定了属于合理消费之后,我们又讨论了还款期限和方式,甚至要求米拿她自己的手机做了抵押,还极认真地签了个假模假式的借款协议。

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演练,倒也不失是让米体验一下契约精神的机会。我问她,当她下次再遇到被借钱,会不会学我的样子来处理?米的答案直接干脆:“同学的话,有信用的我才借,有借无还的人不可能在我这里借到第二次!妈妈,你什么时候跟我借钱?我们也可以签合同!”

呜呜,真是我的好女儿,你倒是最懂“肥水不流外人田”!

关于“借钱还债”、“吃亏认清人品”的事儿,你会怎么和孩子聊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