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为了孩子拼尽一切,孩子却感受不到。为什么我们的爱会失联?

2024-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郁金香抗抑郁
本篇作者 | 亲亲本篇编辑 | 董小姐插图来源 | ku0yik当值编辑 | 玄鹤

陪伴郁友康复,一直是郁金香的心愿。郁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节上线以来,备受郁友好评。100余名郁金香陪伴者,用他们满满的爱意和专业知识,陪伴数千名郁友走过了春夏秋冬。


现开设郁金香陪伴者专栏,郁金香的陪伴者们,将用文字书写他们的陪伴故事,有温情、有感动、有哲思,让我们在这里,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


昨天,由于郁金香小伙伴们的强烈推荐,我掐着电影快下线的点,去看了网上热议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
中午我包了个场,坐在全场正中,看完了两个小时二十分钟,最后大哭崩溃。
等片尾字幕播完,我已经平复完情绪,想着可以回郁金香认真上班,维持成年人的自在体面。
没想到站起来一转身,斜后方有个大爷正一脸震惊直愣愣地看着我。我俩相顾无言。

好吧,我是郁金香陪伴的屠莹,大家喜欢叫我亲亲老师。
今天,我想借由这部电影,和大家来聊聊身为父母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明明已经为了孩子拼尽一切,孩子却依旧感受不到这份爱?为什么我们在爱孩子的路上做了那么那么多的事情,但我们的一切行为就像沉入大海的石头一样,始终杳无音讯,无法触动孩子内心的波澜?我们到底,要如何去爱孩子?
这些让人不悦的父母到底爱不爱孩子?
电影结束,我在网上搜罗了一些影评,试图去看不同人的观点,众说纷纭,但是有一个观点,我是很反对的。
因为周迅饰演的男主妈妈对王勃饰演的女主爸爸说,你一点不爱你女儿,以及闫妮饰演的女主妈妈从头到尾只用一句话怒骂女主爸爸,再加上女主影片最后一句“爱,没有”,于是网络大量伙伴说爸爸和妈妈不爱孩子,我是明确反对的。
要是如果你也这样认为,我觉得你跟剧中的父母一样,也陷入到“只有按照我的想法来爱,才是爱”的认知陷阱里。
孩子认为父母的爱不是爱,因为孩子要的爱是这样的,而父母也觉得我的爱就是爱,因为爱就是那样的。
这是爱的完美错过。
所以,娜娜是缺爱的,并不是爸爸妈妈不爱她,而是他们的爱,她接收不到,不是故意视而不见,而是方向是错的——哪怕你爱得如此用力。
爱的模样有很多,我们却习惯从各自的经历中拼凑出“爱”应该有的模样。
如果你感冒了,爱人没有及时给你端上一杯水,你便觉得他不爱你,可是,这种疏忽,并不代表他不会在你重病时为你倾家荡产救治,可是偏偏,你想要的,就是他在你生病时的一份叮咛。
如果他失意,总爱喝酒,从来不对你甜言蜜语,你便觉得他不爱你,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不会为了在外维护你,而舌战群儒、光膀子打架,可你就是觉得,自己从未被真正爱过。
我们总想要对方按照我的方式来表达爱和接受爱,让我们犹如两个物种,看不见彼此。
我们供养了孩子的生命,而不懂如何供养孩子的灵魂。可是,教会孩子从如何爱自己到学会爱别人,不正是每个家长的职责吗!
所以,不要怀疑自己,你的确是爱孩子的,但是可惜的却是,你的确不知道,你所表达的爱,孩子感受不到。这样说,是否你会感觉更好接受一点呢?

1、让爱能被接收——做听得懂孩子话的父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让孩子真的感受到来自我们父母的爱,让孩子有一种被爱的感觉呢?
先和大家说一个小故事,前阵子,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妈妈找到我,心急火燎地跟我沟通了孩子的情况,随后预约我的辅导。
虽然我不知道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会导致目前的状况,但是我从跟家长的沟通中,看出这位家长可能从来没有不加评判地去聆听另一个人的声音。
过了两周,她和孩子父亲带孩子过来。我跟孩子母亲明确表示:我们要从六点三十分开始,因为六点十五分我才刚结束上一个线上的咨询;如果你们过来了,请先在外面等待,不要进来。
可是没有用——才六点,母亲就带着父亲和孩子冲了进来,并试图在房间内坐下。我手忙脚乱地向线上的来访道歉,然后请他们在外面坐一会儿。
我结束后,赶紧请一家人进来。没想到孩子妈妈进来立刻跟我说:“关于孩子的情况,我之前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请你给我儿子治疗吧。是用绘画还是用沙盘?”
我那时的表情,可能真的有点五颜六色。
其实,这时孩子表达的:“妈妈从来就不听我讲话”是什么意思,就已经非常清晰,而家长说的,孩子“问问他他不说话,就哭。”是为什么,也很明了。
就在这样一次短暂的咨询访问中,这位妈妈问了我,我回答了,但是她从来没有真的听我说,结果是我很伤心。然而直到工作结束,母亲依然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回到影片中,娜娜想要爸爸陪伴,爱护她的猫,她一定曾经表达过,但是没有用;她被送去妈妈这里,但妈妈也没听她说她想要什么,也不要她。
爸爸粗鲁的动作和女孩跟不上节奏的慌乱,窒息的恐惧和跌倒的疼痛,发烧到喘不过气来的感受,都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她什么都没有说。
她很乖巧,为什么乖巧,因为她从来不会给父母提难题——或者说,父母从来看不见她的难题。
天哪,世界上哪有跟家长想法完全一致的孩子啊!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那岂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吗?
所以,请珍惜跟你意见不一致的孩子吧!至少TA觉得TA还可以向你表达!
所以,如果你想要自己的爱能够被孩子接受,最重要的第一点,就是要真正听懂孩子的话。
那么,什么是真正听懂孩子的话?
是看到并且允许孩子与你的不同、看见TA攻击性或丧气的语言、迷惑行为背后的真实情感需求,你会发现,那些“不懂事、不合理、惹麻烦”其实有着这样妥当的理由和逻辑。
而不是虽然看似你在“倾听”,但实际上,你已经动了八百个心眼子,在评判孩子的行为,并且试图用各种方法控制局面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需要多一份觉察与空杯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听懂孩子的话。

2、允许恨与爱同在,允许爱的不完美
相比女主角父母,男主角父母显然会显得更“病态”一点。
剧情中,我看到周迅演的李苗苗母亲,忙于帮孩子摆脱麻烦,但是从头到位,她从没有问过孩子事情的真相——其实她也不关心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她只想尽快解决麻烦;而李苗苗的父亲,则是多少“恨着”自己的孩子的。
家长会恨孩子么?会。会恨、会讨厌、会不耐烦,因为父母也是人,这就是人性。
可是李苗苗的父亲,他的愤怒和恼火,他不说。因为儿子的胡闹,病重的奶奶意外离世;因为儿子的淘气,自己的小女儿瘫痪。他完全有资格愤怒、怨恨,可是他回避了,于是也就失去了释怀的机会。
他没有去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而是试图扮演一个爱儿子、一个所谓“无条件接纳”的好爸爸。
可是实际上呢?越压抑自己的恨,身体里磅礴的恨意,几近把爱吞噬殆尽。你觉得,李苗苗会感觉不到吗?他会更困惑,不知道爸爸那个爆发的顶点在哪里。
在很多文化里,好的父母的形象都是单一的。可是这又像把父母压上了道德的平台——我们要爱孩子呀!要无条件的爱呀!要完完全全的爱呀!可是父母又不是圣人。
我记得我生下大宝后的两个月内,喂奶是我最害怕的事情。我先生问我:为什么别的妈妈哺乳都是很幸福,你却这个样子?我哑口无言。对啊,我是妈妈,我为什么要害怕呢?为什么看见我的小宝宝,我会感受不到幸福呢?
但是他永远不会知道,对我来说,哺乳有多疼,那比生产时候的疼痛更无休无止。我问我月嫂,为什么我不爱我的女儿;她说,你很爱她。我说,没有,我感受不到。那时我很惊恐与自责,我离那个完美的母亲,太遥远了。
事实是,孩子其实并不想让你当那个完美的近乎圣人的父母,他们只想让你们表里如一。所以,如果你想让爱在你和孩子之间流动起来,你需要做回真实的自己,把心敞开来,和孩子交流。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确定真实的你,与你真实的交流,了解你的要求,也有勇气勇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确定爱,同时接纳每一份爱的不完美;他们才会有勇气去爱、去恨、去坦然体验自己的喜怒哀乐。

3、教会爱:充分爱自己,恰如其分爱孩子
电影里的娜娜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如何表达和接收爱。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娜娜的确是自私的,她更关注自己的需求有没有被满足。
有人说,娜娜的爱,很控制——她需要李苗苗一模一样的扔鞋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被爱,她需要每一晚店长把她冰凉的手揣怀里的方式证明自己被爱,她需要对方的行为完全符合她的期待,否则,她就觉得自己不再被爱。
她作吗?的确很作。但是对于她来说,这是她的必须。
爱过了头,就变成了控制。
可是换个角度如果我们说,当我们完全不控制——我估计你要么是得道的圣人,要么就根本不爱。爱和控制,中间有个微妙的中间点,让我们人与人之间过得更舒适。
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其实在我看来也是这么一回事。哪个父母会对孩子没有一点点的期待呢?当他们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我们会期待他们健康;当他们刚一出生,我们希望他们能每天乐呵呵;上了幼儿园,我们期待他们能够找到好朋友;他们上了小学,我们期待他们聪敏好学……
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爱孩子的父母会没有这样的期待。
这种期待,并不是控制,这也是爱,但是的确,过度了就不好了。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大可不必自己pua自己,把自己搞得连对孩子说话都不会了;对自己宽容些,这就是最大的自爱。
而孩子呢,他们从来都不需要“那么”爱他们的父母,他们更需要透过父母的眼睛,看到这个世界是可爱的、有趣的,真的值得他们去努力去尝试,去收获更多丰富体验的。
而永远不是——看到一个以爱之名,付出到让孩子愧疚,整个人紧绷的、苦哈哈的、无趣的、绝望的父母,你觉得,这样的你,能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是值得的吗?
所以呢,归根结底,你需要做的,是好好爱自己,允许自己恨,允许自己期待,对自己宽容一些,享受生命、绽放生命。
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就是:充分爱自己,恰如其分爱孩子。
希望你我共同践行——去爱这个世界,去看见生活里美好的点滴吧!我是亲亲,我很高兴能够跟你一起爱自己,爱孩子。如果你愿意跟我一起聊聊,我很欢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