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究竟能承载多少真实?
人类没法承受太多现实。——T·S·艾略特
来到苏州后的第一感受不是江南的精巧秀美,而是拥堵、排队和人山人海。在这难得外出的几天假期里,我并不想沉浸在“真实的苏州市区”那嘈杂、拥挤的“苦楚”之中,作为度假者,我想看见的,大概是经过PS调整过,印刷在精美宣传册里图片。
事实上,我本人也为了这些看似完美的照片而大费周折。为了在景区里拍到一张没有人的照片而守等5分钟,趁着没人经过迅速按下快门;爬上假山石以追求更高更特别的视角;试着换了十来种滤镜,只为照片看起来更有意境……
在这次去苏州的旅途上,期许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还不算过于尖锐。记得刚下高架就堵在了路上,车子一开一顿,除了让人觉得身体不适,更加难受的是心里的焦躁,这种时候最好跳下车来,在苏州的小道上步行。后来边走就边发现苏州的路边都是小小的、窄窄的桥,桥的这头是马路,那头就是民居和小巷。桥本身似乎就在说明一件事:只有行人和自行车能过,而对于私家车、货车,桥则是拒绝的。小桥以及那些古朴的石砖,隐隐的,都像是在对现代文明默默对抗着。
这种对于细节的观察力,一进景区就似乎丧失了,人太多声太杂,周围的一切都在分散我的注意力。一方面是注意不要掉队,另一方面,我一直在搜寻值得一拍的景色——这个构图怎么样、待会怎么后期。而且你的步伐也无法随心所欲,你能做的就是跟随人流慢慢挪动。
在朋友圈晒照片然后收赞,也算是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我苦心经营的“意境”正在向别人展示:我看到了多么美的景色,我的生活多么美好;即使事实并不完全如此。
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除了有欢乐,实际上也会让人陷入不安。一个美国人在圣诞节之前要考虑以下问题:用圣诞树的那种冷杉来装饰楼梯扶手,还是用现在更流行的黄杨木?要不要亲自榨苹果汁来煨火鸡的胸脯肉?你在《KINFOLK》上你可以找到并学做一个“蔬菜花环墙”,还可以在YOUTUBE上看视频学做一个复杂的姜饼屋。
但是这些表面的华丽除了能在Instagram上多收一点好评以外,并不会给孩子们留下多少记忆,孩子们会记住的是每年过节必有、一贯的东西。
在美国人心目中,最温暖的圣诞记忆之一来自于1870年中西部的一个朴素的木屋,圣诞节的早晨,主人公并没有在壁炉上方的袜子里发现礼物,但是这时一位朋友来了并说,他在路上遇到了圣诞老人,因此他穿越奔腾的河流把礼物送了过来:锡杯、拐杖糖、小蛋糕和一便士。这是来自美国儿童文学名著《大草原之家》里的一段情节。
让人难忘的记忆远比照片更有意义。
旅游晒和过节晒如出一辙,餐桌上美食的品相直接关系到了你收到的赞的个数。与其执着于创造适宜拍照的场景,不如多收几个红包来的实在。
比起那些苛求完美的照片,人和人在一起创造的回忆和快乐才更加的重要,因为若干年后不知道还用不用微信,但真正留在心里的美好事物,也不是仅仅靠朋友圈就能记录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