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笔记----《行行重行行之定西篇》

2017-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Athena燕

作者:燕星宇

        费孝通老先生的《行行重行行》写于1991年。年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粗略地看了一遍,全书是费老先生的调研整理集成,主要论述东部和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以及由乡镇企业的发展引致的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年后我又重点读了“定西篇”。其中有不少地方都很受启发和感动,以此记录下来。

读书笔记----《行行重行行之定西篇》

       从成书的时间推算,费老先生在定西调研应该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该篇包含了九个部分,系统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深刻剖析了刚刚起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最后探讨了定西发展乡镇企业的方向。这里面既有费老的观察和约谈,又有费老的思考和畅想,既有鲜活生动的例证,又有深入浅出的对比,将读者很快带入那个年代的场景中,很接地气,又很有高度。

读书笔记----《行行重行行之定西篇》

       费老先生首先关注到定西的干旱问题和欠合理的农业结构。他明确地提出了发展草畜产业,其中特别集中地论述了草的转化问题。他这样写到“草的转化就不单是自然生态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文生态如何与自然生态协调平衡的大课题”,简而言之,就是草的转化更重要的涉及怎么转化,转化来干什么的问题。这中间就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劳动力。劳动力的观念、技术水平和组织形式都会影响到草的转化。费老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一个农户他只愿意种粮不愿种草,因为人不能吃草为生,因此种草对该农户而言没有意义。费老认为这也不能怪该农户,这种观念是有历史原因的。定西大部分的人口都是历史上从河北、山西等地移民过来,保留了中原地区种粮的传统。然而这种传统并不适合极其干旱的定西。费老认为定西未来的出路就是通过草的转化,发展草畜产业。

读书笔记----《行行重行行之定西篇》

        二十多年里,定西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饲草转化为核心的草畜产业,并已初具规模。这不仅有机衔接起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了旱作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还带动了相关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产和二产有效互促的生动局面。

       其次费老通过对比东部和西部的先天优势,认为西部的优势在于资源和土地,东部的优势在于资金和技术。他认为西部要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和东部成熟的乡镇企业合作,这种合作必须是互利互惠的,也就是说西部要用资源换技术,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共同致富。另外,费老还认为在东西合作中,要进行毛细血管的活动,让企业与企业直接见面,这样的互通有无才有基础。

读书笔记----《行行重行行之定西篇》

        在这个问题上,费老深入调研了定西的军工企业敬东厂。这个厂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期间效益非常好,有时拉出一条生产线就足以建起另一个二级工厂。但是它最大的局限是它的发展方式,它是那种工厂办社会的模式,很封闭,内耗相当严重。费老当时就指出了这个问题,认为这种发展方式不可长久。最终敬东厂破产倒闭。这从反面印证了费老的观点:企业间必须合作,优势互补,轻装上阵。

读书笔记----《行行重行行之定西篇》

       费老认为定西的个体户里存在有望成长为乡镇企业的领导型人才。他建议当地政府要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和扶持。

读书笔记----《行行重行行之定西篇》

       最后,费老很具有前瞻性地指出,西部的市场在西方,古有“丝绸之路”的商贸基础,未来也必将重走这条路。对西北而言,首要的问题是抓准西北的工业发展方向,而且尽早发展。他提出西北的清真食品未来或许可以走出国门。费老的这些设想,如今看来有的已经实现,有的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读书笔记----《行行重行行之定西篇》

       在我成长的这些年里,我也亲眼目睹了定西一点点的变化,费老对于定西的这些论述几乎都得到了印证,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真知灼见,看问题真是入木三分。为什么费老的论述总是很具有前瞻性?他的眼光为什么总能领先二十多年?我想根本的原因是他做学问不拍脑袋,不闭门造车,而是深入调研,稳扎稳打,实事求是,因而他看问题才会客观全面深入,提的建议也更接地气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或许是费老留给我们晚辈最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