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005:和家人沟通,还是对应维度吧
我父亲白血病晚期,以预测只有1 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和妻子一直觉得要告诉两个老人真相,然后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姐姐姐夫、舅舅认为最好不告诉,或者往轻了说。当然族亲都是建议不告诉,当然顺带提出很多理由让父母回老家走完最后一段时间,我最后往轻了说,刚开始人就犯晕了,姐姐姐夫就赶紧打圆场,就把这事圆过去了,但是我还能吃带他们回了老家。
我的原因很简单,在城市举目无亲,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们即使没有心事,也能憋出心事,回老家就不同了,老少爷们相互之间插科打诨,打牌遛弯都是非常不错且习以为常的放松方式。
但是妻子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想让爸妈吃点不一样的,或者出去玩玩,我拗不过,就精心策划了一场钓鱼活动(我爸唯一的爱好),但是我爸就是不去,各种理由,无奈胎死腹中。老婆后来还在一直劝我,并说如果你不做,将来会有遗憾的。
我否认这件事,为什么那?对于父母,从去年八九月份发现之后,我和妻子就在铺垫,就在开导,就在疏导他们的内心,想方设法,让父母放松,但是但凡活动一概被拒绝,哪怕去个我姐姐家都是忧虑和你就猜说要去。这之间谁都没错,是维度错了。
我在高中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痛诉中国代代延续人生轨迹的恶性循环——被宠溺、养娃、养老、自己被养老。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父母,特别是老一辈人,是不是一辈子都把心血都给了子女,甚至是孙子辈的,可悲的是自己养自己的父母都手忙脚乱,更别提自己的一生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爷爷奶奶也是这也样过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恶性循环的母体,我们想逃脱很艰难。
这一点后来我在看《天道》时,在里面找到了共情。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丁元英父亲重病去世哪一段。我扔出几个台词,用来炸个缺口:
1、假如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苦楚和庄严为条件的话,那这样的口碑我情愿不要。
2、妈,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么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已,那是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着呢。碰到我这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水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所以这种文化就是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你看这个民族就是老弯着腰,而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他就越容易觉得吃亏,心里就越苦。
3、养儿不是为了防老,假如养儿是为了防老,那就是一场交易。如果养儿是为了防老,那很多子女做事,都是要遵从老一辈的思维与意愿去做,不遵从就是不孝,即使知道他们是错的,也要遵从,他们不敢反驳,反驳就是不孝,这样跪着长大的儿女能有啥出息,这样跪着长大的民族,将来堪忧。
用超级符号的原理来说,这个养娃的恶性循环就是一个强大的母体,它永不停息、无所不包、循环往复、真实日常。
我们出生到有自己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就在以我们而活,我们有了孩子,他们还在如此,并开始帮我们看孩子,然后终老。不夸张的说一句,一般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去世前一秒都无不不为子女担忧的。
但是如果自己把子女当做信仰,他们往往会发现,在第三代人的教育上,这个信仰就会动摇。
当然还有一个更狠的那就是他们生病了,比如我们父亲白血病,对于他的年龄来说就是不治之症。于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关注点,突然从子女身上拉到其他地方,那就相当于信仰崩塌,即使没有,高昂的医药费,也会使其崩塌,自己没想到自己穷其一生的努力为孩子创造的稍微好点的生活环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所以与其说他们接受不了自己的病情,倒不如说他们自己接受不了自己穷其一生的努力,被自己一场病毁为一旦,当然这都是他们惯性思维的产物,城市可能会好些,农村人一般都逃不了这一惯性思维。
所以说一旦有重大事情发生,打乱了他们的节奏,他们就会出现恐慌、焦虑。因此这个时候想让他们快速回到正轨,唯有骗或者建立新的信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事上磨事上练,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我们看看这背后更深一层的底层逻辑。
我上过大学,有知识,有信仰,有志向。走过的城市上百个,做过销售,做过管理,做过广告,做过战略营销,喜欢看书,读过的书如果加上小说书过万应该是没问题的,其他爱好有喜欢看电影,喜欢摄影,喜欢骑行,喜欢徒步,喜欢徒步旅行,喜欢钓鱼,喜欢喝茶。
我妻子上过大学,有知识(这是目前很大一部分人),大学时曾跟着我看过一段时间书。喜欢养花,喜欢编织,喜欢旅行,喜欢吃鱼。
我父母是只上过小学或者初中,信仰就是自己的孩子幸福的生活。
我姐姐和姐夫,他们也是上过小学或初中,当时在外面闯荡过,我姐夫更是13岁就出去闯荡,更做过管理。
孩子刚2岁,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读书,喜欢动物,喜欢机械。
所以说我们一家人,每个人的思想维度都不同,我如果在我的维度说话,那么这一家人都会把我当做离经叛道、异端邪说者。
我个人结合自己,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维度,其主要决定点有如下几个因素:
1、读万卷书(过去是指读书学习,考功名,我这里就是指,依着自己的喜好兴趣读书,漫无目的、跟风看书,看多少也没多大用处。而书的内容,不管是什么书都可以,但凡是书,都能给你启发,当然好的电影也有类似的作用,美国科幻、个人英雄主义电影部分除外,因为我们要排除文化侵略类的电影)
2、行万里路(不是随便走走即可,而是在用你学的知识去历练,就好比电影《道士下山》里面的寓意,这万里路是我们历练的路)
3、历万事端(经历一万件事,我们从小到大经历的事太多太多,但是那不叫历万事端,比如经历我爸白血病这事,不管事大事小,你事上磨事上练了么?没有就不算。所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脑子不动的人,这句话对其无效,阳明先生说,工作即修行,我补一句,生活亦修行,当然知道事上磨事上练的有效)
4、信仰坚定(太重要了,这点太重要了,以前北方名商居多,现在南方名商居多,我个人认为北方祠堂早就在文革时期砸了,就没了信仰,南方人依旧有自己的信仰,比如说妈祖,比如说祠堂。当然只是其中一点,这里我也有演绎的成分。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里道就是信仰,北京人称之为讲究,《正阳门下》里面说的很通俗易懂,有兴趣可以看看,有了信仰,就有了道,就有了正道,这个信仰儒释道可以任选,当然外来宗教也可以,当然自己志向也可以,当然自己定的信条也可以,比如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
5、青云之志(所谓志向,就是择一事,终一生,这是志向,立志看夫子,一是孔夫子,孔丘,15立志于学,30而立(志向定了,不再改了),王夫子,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贤,一生不改。志向由于近乎所有的人都不立,所以渐渐成了调侃小学生的玩笑,有点可悲,志向也成了空话,指向很简单,离我们很近,志向就是志趣,志趣就是兴趣,你把兴趣作为志趣,志趣就成了志向。所以对比孔子,即使你30岁之前,在兴趣之间来回游荡,没关系,三十而立,只要三十岁,志有定向就行)
因此我目前只把人的思想境界,或者说思想维度,分这5个维度。所以我们与家人沟通,不能脚踩五个维度去说教。因此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应维度,这就是爱,这就是迁就。
我和妻子沟通,一是引导她找到自己的坚定的信仰,二是培养他的兴趣,三是树立志向。在父母事情上,我直接告诉他这是信仰和志向的问题,我父母现在已经失去信仰,更没有志向,那就没有志趣。所以不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去玩玩散散心,吃点稀罕的食物,做点自己觉得遗憾的事。
我和父母沟通,目前对我妈,引导她与我的孩子绑定,建立新的信仰,给他更好的活着的勇气,以免我爸去世对其打击太大,直接中风或者脑淤血。对我们爸明知其时日不多,也给他最大的心理安慰,假使是感冒,也鼓励他,不让他放弃自己。
我和我姐姐和姐夫沟通,引导他们带着孩子找到信仰,而且指定了儒家,带着孩子立志,从兴趣开始,和他们商议父母的事,一切以顺应我爸,保护我妈为主线。
我和孩子沟通,自己玩去,当然我在读书和背书时,拒绝他的打扰,读书可以找我,看动物可以找我,看机械也可以找我。
这就是对应维度。
特备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属八宝先生,实名:王亚辉,如有合作敬请简书联系。
求点赞!求关注!求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