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我痴人梦一场—读《红楼梦》有感 080416231 吴璇
所谓经典作品,果真是非同凡响,他潜入读者的心中,潜入读者的言行举止中,默默操纵着后世人的行为,用一根线系住心灵。血肉的心自然是敌不过,硬是被无形的手羁绊了一生。我的人生之路也同样就此改变。
我小学时第一次看《红楼梦》。当时暗暗庆幸自己读的早,得一躺倒在这温柔乡中,偷着乐,做一场一辈子的春秋大梦。又后悔自己读得太早,早早的受了束缚,终身的监禁。真是妖书啊妖书,你将它握在手中时,感受到的似乎不是纸质的书,我似乎可以伸手穿过透明的结界,触到里面的亭台楼阁。我愿在里面飞舞跳跃,真正的化作飞灰,不死不灭。
《红楼梦》这本书,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背景下以章回体的写作手法讲述了宝黛钗三名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从繁花着锦的盛况写到一片苍凉,落得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它其中笼罩着浓浓的悲剧感和神秘色彩,更是让人舍不得丢下他来。它教我认字,也教我做人。一位良师,亦为益友,有时候,又像一段古时候的魂魄,也许是林妹妹的吧,向我倾诉,伴着哀怨和充满诱惑的嗓音,一遍遍诉说着历史与爱情。
之所以把它认做林妹妹,是因为我一向很不喜欢薛宝钗。以至于一看到丰润的宝姐姐,就有一种有心而发的鄙夷和不屑,她为说的那些话,即使没有什么坏意,我也要拐几个弯想出他背后的意味来。“呵呵又在拍某某的马屁了,也只会跟在别人后面附和讨好,总算自己被讽刺了几句吧”变成为我心中常见的台词。而黛玉语言灵动巧妙,说话幽默动人。也是讽刺别人的高手。他的言语像是一把快刀,杀人于无形之中。每每得手,他都生为自己的反应敏捷而暗喜忘形。却没看到被讽刺的一方僵在脸上的笑。没有真实的光彩,只有心中的暗伤。自己的言语精妙,却不能用做伤害他人的武器,谁说一身的锋芒是种骄傲?也许圆滑世故不可取,但是一颗体恤别人的善良的心,是你终身的武器。
看其中的另一个人物薜宝琴,文中介绍她才貌双全,又会写诗,又会作画,才能很高。脾气又很好,对家里人的关心世故圆滑不在宝钗之下。几乎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结合了薛宝钗和林黛玉她俩的优点。但是这样一个人,人人觉得她很完美,甚至贾母想曾经想把家宝玉许配给他。但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后来却默默无闻,存在感极低。也许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过度完美,反而不会被世人所铭记。
对于我来说但,文中其他的角色,往往有容易被记住的都是那些有小缺点的人。湘云的咬舌,黛玉的削肩,宝玉的淘气等。而看似各方各面都完美的宝琴,却没有一点可以让人记住的地方。在生活中这样各方各面都完美的人,自然也是不存在的,我时常告诉自己,没必要去计较自己身上不完美的一面,也许那这是我们至于别人来说特别的闪光。更不要去苛求别人做到完美。也许人生,不完美才是恰好。
宝钗口中有个词我喜欢的不行。那就是“可巧”。这个词,读的时候,刚好在唇齿间缠绵。不错的,人世间的什么高兴的事不能用一句“可巧”来形容呢?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巧”,怎能不让人“可心”呢?一句可巧,就让人心驰神往来了。人生路上的我,想到有“可巧”这样的结局等着我。我也就欣欣然接受了努力途中的的辛劳了。
不仅如此此书中各种浮现千里,草蛇灰线的手法,也让人惊叹不已。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各种各样标识性的人,比如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贾宝玉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全片大大小小这么多的人物,却找不出一个相似的,实在是令人佩服。这样完美的艺术技巧,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再加上再加上全书笼罩着你的,哀而不伤,凄美幽怨的气氛,。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那个幻境中同历了一场喜怒哀乐。着实让人沉迷其中。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身边似乎有结界一般。这本书似乎成了我的世外桃源了,我一旦拿起书来,就好像逃出了世俗的喧嚣;一旦想起其中的情节,我的心也跟着颤抖。我一直很庆幸,能够读到这样的书。它缔造出的美丽幻境,让我人生中历经的美丽和疼痛都仿佛一场长久做不完的梦,让我的人生虽平凡,但也闪着异样光芒
红楼梦这本书,我被它痴痴的纠缠着,总也逃不脱。估计书也是这么想的:“又是这个姑娘来读我了,读了多少遍,总也不腻吗?”
我是读书,书是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