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国绩效评价网山东省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体系

2019-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73170368754d

文章来源:绩效评价公众号

编者按:绩效评价和其他的评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本文在“部规程”的基础上,增加开发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评价、供需关系评价,深化开发区自身发展绩效评价,形成了涵盖“发展协同—内涵集约—供需匹配”3类维度、7个核心议题、15个评价指标的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体系

一、发展协同评价

评价议题1:建设空间集聚。

评价议题2:功能高端有序。围绕产业园区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分别设置开发区功能类型、产业集聚度、主导产业三项评价指标。

评价议题3:产城互动融合。根据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推动开发区职住平衡的总体目标,设置开发区内职住用地比例指标,评判开发区对产城融合的总体需求。

二、发展高效评价

评价议题4:规划实施情况。现行规程采用的土地供应率、土地建成率指标主要考察已供应或已建成用地,但缺乏基于规划目标的实施效果判断,也缺乏针对未实施,特别是可存量更新的用地分析。对此,本文聚焦规划实施与未实施的增存结构,设计规划产业用地实施率、规划产业用地潜力増存比两项指标。

式中,规划产业用地潜力规模包括增量潜力(规划产业用地范围内的现状非建设用地)和存量潜力(规划产业用地范围内的现状建设的用地性质、容积率等,与规划要求相比不合理,需规划实施的用地)。

评价议题5:土地利用绩效。围绕土地的利用程度与建设强度,沿用“部规程”中闲置土地、容积率指标,同时新增已建成工业仓储用地上停产企业占地规模指标,评判工业仓储用地利用的充分程度。

评价议题6:土地产出绩效。高质量的产出绩效既需要高效的产出,也需要投入的创新驱动、绿色节约。产出方面,鉴于严控建筑规模、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总规的重要要求,建筑规模的产出绩效更能反映单位空间使用绩效,因此设置产业建筑房均税收(产业用地上单位建筑规模的平均税收)作为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围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目标,设计产业用地地均研发投入、产业用地地均能耗、产业用地地均水耗三项指标。

三、供需匹配评价

评价议题7:产业规模保障。以预判开发区对全市与各区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为目标,设计开发区规划产业用地潜力尚可供应行政区年数指标。

综上,形成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体系:

图3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总体框架

文章作者:中国绩效评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