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静气做父母
平心静气做父母,并不是让我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表面喜乐和谐,实则情绪压抑,把自己逼成内伤,而是让我们通过一些方法来坦诚地面对情绪、处理问题、管理能量,从而能够以更加积极、平和、轻松的状态来陪伴孩子成长。
这篇文章列举了一些方法,虽谈不上是什么“锦囊妙计”,但也是亲自尝试过后的一些心得,希望供各位家长参考。
三秒禅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的一篇文章里。“三秒禅”来自佛家的一种修炼,当我们要做某个动作时,先停三秒,做个选择:要不要做。三秒也就是呼吸一瞬间,但请不要小看这三秒,很多时候,它就能帮助我们从一种应激的反应状态调整到当下的回应状态。
很多人不明白反应和回应有什么不同。反应是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就像一种惯性,它基于我们过去的经验、教训、知识、习得的道理等等。反应背后常常隐藏着我们对事物的想法和价值观。每个人内心中都隐藏着反应的触发因素,当触发因素出现时,我们就会就会把它展露出来;而回应更像是对当下发生事件的一种反馈,它不溯及以往,仅仅针对此时此刻发生的事件。沟通中,双方的反应也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这个小故事可以说明反应和回应的区别:
哥哥中午放学回家,总喜欢门铃,妹妹此时已经午睡,每每被哥哥的门铃声吵醒,大哭不止。
平心静气做父母让我们来看一下家长不同的沟通方式造成的结果:
反应模式
妈妈的想法:妹妹被吵醒大哭,两个孩子如果都醒着,家里又要闹腾,我很累想休息,下午还要有工作要做,这下计划全打乱了。
妈妈的行为:大声呵斥哥哥:“不要按门铃了!会把妹妹吵醒,怎么每次说你都不听呢!”
沟通的结果:哥哥生气地跺脚,“不,我就要按!”
回应模式
妈妈的想法:哥哥总是喜欢按门铃,是什么原因呢?
妈妈的行为:问哥哥:“是什么原因你想按门铃啊?”
哥哥回答:“因为这个音乐好听啊!”
妈妈引导说:“噢!这首曲子叫《梁祝》,真的非常优美!你喜欢听,那么妈妈把它录在手机里,当你想按门铃时,妈妈就把手机里存的音乐放给你听,好吗?”
哥哥高兴地说:“好啊!”
沟通的结果:哥哥从此中午放学回家不再按门铃了。
三秒禅,帮助我们从反应切换到回应状态,把焦点放在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上,避免陷入固有的行为模式中,让我们能够以更加从容、平和的心态应对各种问题。
游戏力
没有孩子是不喜欢游戏的。在育儿过程中,游戏的确是个事半功倍的好办法,它可以让大人更加轻松地引导孩子的行为,减少对抗;在游戏中,大人和孩子的情绪都是愉悦、欢快的,这更加有利于亲密亲子关系。
我们常常在家玩各种游戏,例如:
平心静气做父母儿子喜欢中国女排,他又常常不记得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嘴,每当他不记得时,妈妈就说:“唉呀!好可惜,中国队拦网没成功,对方又得一分啦!”有一天晚上,儿子连打了八个喷嚏,一直用手捂住嘴,妈妈马上鼓励:“欧也!中国队拦网成功,连得八分,超级厉害!”慢慢地,哥哥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嘴的频率越来越高。
儿子到医院体检有点害怕,我们就事先在家玩“看病”游戏,假装抽血、照X光(让他平躺在餐桌上)、用听诊器听心脏等等。因为在家预演过,所以到医院后,孩子有了心理预期,知道医生会大致做些什么检查,也就不那么害怕了。
孩子们刚上幼儿园,还不能安静地在教室坐好、遵守规则,我们就玩“老师说”的游戏(灵感源于动画片《小希和奈奈》):一个孩子当“老师”,其他的家庭成员当“学生”。“老师”说:“请大家拿一个喜欢的玩具然后坐好”,“学生”们就遵从“老师”的指令,如果没有做到的“学生”就算输。
有时,我们甚至不需要刻意设计游戏,只要加上“游戏”两个字,孩子就可以玩得兴致盎然。只要在亲子互动中听到了笑声,就能确定方向没有错,因为咯咯咯的笑声太富有感染力了,又有哪个家庭不想沉浸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之中呢?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这样阐述:游戏可以拉近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自信、帮助他们探索世界、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以及从挫败感中振作起来,实在是投入产出比很高的一种活动。也许有家长困惑: 这只有全职妈妈才有时间陪孩子玩吧!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地算一算,我们花在唠叨、发脾气以及不停催促上的时间,可比玩游戏的时间多太多了。
感受力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经说过:孩子是感受着你的,不是理解着你的。家长的情绪起伏,敏感的孩子都能感受的到。
作为家长,我们既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也不必掩饰自己的感受:明明很疲惫,还要陪孩子游戏;明明很生气,还要装作很开心。但如果我们在表达感受时,在这几个方面稍加注意,沟通的效果可能更为顺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感受和想法是不同的”。想法更带有主观的评判;而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所以感受更多是源于自身的。
举例来比较想法和感受的不同:
妈妈在工作的时候,孩子很想让妈妈陪着玩一会,所以总是打扰妈妈。
“真是个烦人的小孩!”(想法,包含对孩子的评判)
“我正在工作,孩子总是打扰我,让我感觉很心烦。”(感受,源于希望孩子安静地自己玩一会的期待)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法来认识自身的感受。感受越具象,我们就越能够了解自己的需求。
其次,用直接说出需求来代替批评。批评其实暗含了对对方的期待。很多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常常考虑对方有什么错,陷入指责对方的泥泞之中,却忽略了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无论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还是建构关系的角度,直接说出需求都比指责批评来的有效。
平心静气做父母结语
我们学习了很多育儿理念,看上去很美,但在生活中,还是需要有具体的方法来面对许许多多实际的问题。修炼“三秒禅”、玩转“游戏力”和直面“感受力”并不复杂,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平心静气地面对育儿过程中的问题。作为家长的你,愿意先尝试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