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笔记

安·兰德的小说

2016-08-10  本文已影响106人  木渡

安·兰德有5本小说。

最先读的是《阿特拉斯耸耸肩》,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安·兰德的名字。刚开始读我就知道,那本书我一定会重读,安·兰德的作品我会一直读下去。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写一个字。读完后,有点精神失常的感觉,世界都变了样。我记得当时写下一句话:“读书的最大作用不是教育,也不是启迪,而是唤醒。”

约翰·高尔特、达格妮特、弗朗西斯科……他们的名字在我心中久久徘徊不去,我为罢工而兴奋,为他们的热情感染。人是可以这样生活的,爱情可以是这样的。我像安·兰德一样相信,这样的罢工,会带来瘫痪,以及新生。劳动和创造赋予人以价值和尊严。“我”不是一个废物,需要表达和实现。我活在安·兰德描绘的远景或者说梦境中。

思想和精神的震撼摄人心魄,我跳过了小说本身,全部心思在内涵以及延伸。

后来,读《一个人》,这本小说也被翻译为“颂歌”。书很薄,一个多小时吧,一口气全读完。有些段落,我反反复复读,拍给同学看,读给朋友听。安·兰德向全世界宣布,呐喊:“我不要求任何人为我而活,我也不为任何其他人而活。”她把“我”奉为神。她崇拜个人,因为个人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厌恶人类,因为人类未能实现这些可能。这跟我的一些想法有相通之处,但表达完全不同。我崇拜个人,爱他们高出人类平均线上的跳跃,但我不厌恶大众,大众只是存在而已。我的眼睛只想盯着可能性。

在读《一个人》的时候,我意识到,安·兰德和加缪一样,把小说当作一种传播自己思想的工具,相较之下,安·兰德表现出来的工具性更强。很多小说,不为作者的思想发声,或许小说家志不在此,或许小说家思想含混不清。昆德拉也喜欢构建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流于琐碎,安·兰德的思想,更有体系感。但,她的注意力太集中在思想的表达,有时候小说难免有生硬之处。

如今,在读《源泉》。打开序言,扑面而来都是安·兰德的气息,这又是一本“很安·兰德”的书。还没有读完,却迫不及待想写点东西。安·兰德的小说像一个模型,是她关于人和社会的理想范式。这种理想,可能是人类尚未开掘的,也可能是未尝存在的,很难描绘,所以,她笔下的人物,有点偏符号化。或者说,安·兰德绘制了一个三维动画,也许这样表达更合适,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但生活中从来找不到这样的三角形。她致力于完美理念的阐释,忽略了具体幽微的探索。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安·兰德。她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沉狮,也许醒来又睡着了,但我们知道,生命不是空无一物。除此之外,兰德的情感,那种对自己所爱始终不渝、勇往直前的热情,以及行动,敢说敢做、百折不挠的力量,深深击打着每个读者。她搔到了痒处,也碰到了痛处。

读到第三本小说,安·兰德不再屹立于神坛,盲目崇拜终于变成由衷的爱。爱的,就是你思想的光芒,是你“个人”的风采。

2016.8.1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