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做到刻意练习了吗?
今天我们解读的书叫《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同样这本书也是一个老外写的,也是一本非常的畅销书。这本书表达一个观点说:杰出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的会技巧。
迄今为止,这本书讲的理论(或称为方法)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学习法,能够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杰出。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提到了一个几乎人人皆知观点: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我想你也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没有听过没关系,你抽空在百度上搜一下,就能了解了。这个一万小时定律基本的意思是:你专注做一件事情,超过一万个小时以后,你就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这个一万小时定律是一个经济学家发明的。在今天这本书里面,本书的作者对这大家广为人知的一万小时定律提出了一个质疑(甚至是否定),因为一万小时定律在广为人知的这个流传过程中,其实它已经发生了质变。
一万小时定律的发明者是要表达:一万小时的核心理念。在传播过程中,大家只记住了一万小时,但是这一万小时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说已经变成了一个完全错误的解读)。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就广为人知的一万小时定律提出质疑。
当然,在本书的伊始,作者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万小时定律是成立的,那么同样类比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什么是一堆沙子?”
我们拿1粒沙子,是肯定不能称之为一堆沙子的,对吧?同样2粒、3粒、以此类推4粒、5粒,一直到9000粒、10000粒。当你有10000粒沙子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把它称为一堆沙子。
你可以想象一下:10000粒沙子放在一块是个小沙堆。那么这里面就会有一个逻辑上的界限:既然1粒沙子不是一个沙堆、而10000粒沙子是个沙堆,那9999粒沙子是不是一个沙堆?如果9999粒也是的话,那我再减掉1粒,9998粒是不是一堆沙子?
以此类推地减少沙粒的数量,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些沙子聚集在一起称之为沙堆。
那么什么时候是沙堆?什么时候不是沙堆?这个是与不是的临界值是多少?是10000吗?我想你肯定不会同意是10000的(因为9999时也是一堆沙子)。
回到最初提出一万小时定律上也是类似的,不是说你练了10000个小时就变成专家了,而是说专家与非专家之间的界限是什么?
那么在这本书里面,本书作者给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当然我也认为这是一个有充分依据的结论。
这本书它既然叫《刻意练习》,自然地本书作者要表达一个观点:刻意练习的本质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在我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刻意练习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自己要求自己要这么干,这就叫刻意练习。
不过书的作者给的定义更准确,所谓的刻意练习,其实就是长时间地去做某些难度适中的事情。
长时间是多长?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阈值;难度适中是什么意思?作者认为难度适中是:你努努力能够实现。
如果说你努力了依旧实现不了,那就不叫难度适中了。当然你不努力,或者说你很轻易地能达成的叫没难度。只有你那些你不努力就无法达成,但努努力就可以达成的事情可以称之为难度适中。
那么大量的练习就一定会成功吗?答案是不一定。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每天也在微信上、或者网易新闻上看很多的新闻资讯,但是你这些新闻资讯最后沉淀在你脑海里的有多少呢?
我想,你昨天看的新闻今天已经完全忘记了吧,或者你昨天看了一100篇新闻,今天是不是只记住一个两个,还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认为你需要去看新闻资讯、获得一些信息,但事实上这些信息在你脑海里只是存留一瞬间后就永远地消失了,最终你并没有获得什么信息。
要想所获?那么你一定要有目的地去阅读新闻,或者去看一些资讯,而不是本着消遣的态度。什么叫所谓的消遣性?我想大家都比较好理解,现在中午11:50了,快要到吃午饭的时间,你打开新闻网站开始看新闻,期待12点的到来。
同样的,午饭吃完后你还不想马上午睡,就浏览一些新闻网站大法一刻钟的时间,然后去午睡。这些时候的行为态度的本质是你想消遣一会。
在这种状态下,你所获取的信息或者知识,它在你脑海里就只是流星一般,很快就消失了。如果你想让它在你的脑海里边保留下来而不是流星般消失你需要有目的性的去看新闻。
什么叫目的性?
我相信你能够理解什么叫目的,当然,为了照顾不懂目的的读者,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有目的性?
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事情,他基本上是包括了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有明确的目标。
第二个特点是内心专注地去做。
第三个特点是做的过程中有反馈。
第四个特点是需要努力做才能达成(当然术语叫跳出舒适区)。
你自己可以对比一下,你做过的一些事情哪些是有目的性的?哪些是无目的的?
所谓的明确目标我们都比较好理解,目标确定了才能够衡量最终的结果。那么为什么要专注地去做呢?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单核的,不像电脑CPU那样有四核、八核(可以并行处理4个、8个任务)。
人的大脑在做事情的时候一般所谓的专注就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做一件事情,这叫专注,如果同时做2件(甚至更多)那就不叫专注了。
同样地,你一边听歌、一边工作,其实你这是不专注的行为。此处我想肯定有人会反驳说‘我听歌有什么问题,我真实在干活呀’其实把“你干的活儿”和“你听的歌”作为2个独立来衡量,你真的时刻做到了,活儿与歌曲细节都关注到了吗?
你可能也知道很多企业家,他们一般都喜欢跑步,采访时会说一边跑步、可以一边思考事情。但是呢,如果你深入去研究就会发现很多人在跑着跑着,突然停下来进入一个思考的状态,这个状态时他进入了专注里,跑步过程中的思考其实算不上专注。
那么过程有反馈是什么意思?
当你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你没有办法保证百分之一百是正确的。或者换句话来说,做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偏差。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有人(或者你自己能够做到)有偏差时需要纠正。
及时发现错了,及时修正到正确的轨道上去,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反馈,你可能就在正确地做一件错误的事情。
什么叫跳出舒适区?
如果一件事你闭着眼睛都能做,那这件事情对于你自身的能力是没有任何成长上的帮助的。只有你在自己下意识能力之外进行一个加把劲的努力,这样的行为才会对你自身能力成长有正向的帮助。
人的大脑就跟人的肌肉一样。大家比较熟悉健身健身、塑形,通过锻炼获得一身肌肉(或是增强体质)。其实人的大脑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经常去思考一些略感吃力的事情,那么你的大脑就会比经常不思考人的脑袋转得要快。
关于这一点是有科学研究来佐证的,英国伦敦的街道是非常非常的多、非常非常的细、非常非常地乱。想要在英国伦敦考取出租车驾照是非常非常难的。因此出租车司机是非常非常厉害的:你只需要告诉他,你从这这里去某个终点。司机总能瞬间帮你找到最佳的行驶路线,并把你带过去。
科学家就对长期在英国伦敦的出租车司机的大脑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长期从事出租车司机行业的人,开过几十年出租车之后,他的大脑后鄂会比普通的其他的这个司机要大很多。(这里涉及脑科知识,就不展开详细解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本书、或百度搜索伦敦出租车司机 查看相关研究文章),因为大脑后鄂是决定人的脑袋的一个记忆速度的。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刻意练习是让你能够成为大师的,你有必要知道大师和普通人相比会强在哪里?
第一个,大师能够有意义的记录更多的信息,大师可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拿国际象棋来举个例子。当大师看到一个棋盘的时候,他在心里面其实会想棋盘上的局势、以及潜在的一个走法,而不仅仅是看到了棋盘上的几个棋子(对于新手来说,可能就看到几个棋子)。大师,在心里他已把每一件事情都能联想的更加充沛。当然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也不全是天生的,大部分大师也是通过后天慢慢训练出来的。
大师也比较擅长意识关联,举个例子,你看一遍下面的词语,然后闭上眼睛能想起来几个?
肚子、起来、花生、面前、咕咕叫、太香了、他的、那个女人、在、吃、不由得、花生。
这里面有13个词组,那么普通人呢可能听完这句话之后,能够记得其中的五个或者六个词组。
但是,如果你找一个比较有语言天赋或者说是大师的人物,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句子来记忆:
面前那个女人在吃花生,太香了,他的肚子不由得咕咕叫了起来。
怎么样?理解了吧。
既然大师这么厉害,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习,可从哪里找大师呢?我们该如何去运用刻意练习呢?
第一个,你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有意识地使用刻意练习来做一些事情。当然你也需要找到专家,为什么找到专家呢?因为需要你去做一个能够跳出你下意识反应之外的事情。这个时刻开始,你不是最好的,因此需要知道更好的应该是什么样子,你需要找到他然后观察这个人与其他的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专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你要刻意去练习的,获得和他一样的专家水准。
那么有的人就会问了:我找到这个区别以后,该怎么办?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呢?
如果可以的话,你需要找到一个导师(或者叫老师、教练)来帮助你,去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做事情,接着你需要付出长时间的行动,这个长时间就没有具体的阈值,可能是几百小时、几千小时、甚至是几万小时。
想要进行刻意练习,刚开始还是挺困难的;既然需要一个导师或者教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找到这个导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导师?
如果一个人很厉害,那他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的导师?答案是否定的。很厉害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导师,但好的导师他一定是一个相对来说比你更厉害同时还能够教你变厉害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导师。
你可以找一下你的周围,哪些人比你厉害,同时又具备教人的能力。这其实就跟我们很多大学生(或者是其他一些人)想做产品经理一样,你说你去找一个公司CEO,跟着CEO去学做产品,用途大吗?我认为没有什么用。
一个公司的CEO的产品理论肯定是非常牛逼的,但是他和你之间隔了两层、三层甚至是四、五层,他的理论是用来指挥整个公司的,你刚毕业刚进入这个职业,我认为CEO的理论你在两三年内是用不到的。
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你想了解产品知识,你需要找的是一个资深的产品经理或者是产品专家(顶多产品总监),他们乐于教你的话,这才是你的好导师。
你肯定会继续问到,如何验证这个导师是不是水货呢?
我觉得你可以根据别人对他的评价,主要包括它的过往的学员的评价等,来佐证这个人是否值得你去跟随的。
当然,随着你能力的提升,导师的水平慢慢会满足不了你更深层次的学习。这个时候你需要换一个更厉害的导师去跟着学习,这么换来换去,最后可能需要换到CEO来教你。
这是关于你去找一个合适的导师,以及跟着导师去刻意学习的一个途径。当然你要时刻牢记的是:专注和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只是消遣性的去做一些事情,再好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也没有办法让你达到刻意练习的结果--从现在的能力高度往上上升一个新台阶。
只有当你不再是娱乐性的、玩耍性的(或者消极性的)做某件事情,而是认认真真地从态度上、能力上、行动上进行认真对待的时候,你才真正开始进入角色。
末尾,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十点。
第一个点,就是大众所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是错误的。那么错误原因呢如我们文章开始提到沙堆悖论。
第三个,作者告诉我们了,刻意练习的本质是长时间和难度适中的练习。
第四个,大量的练习不一定会成功,因为你需要有目的的练习,而不是消遣性的练习。
第五个,目的性的练习有四个特点,分别是:明确的目标、专注、及时反馈和跳出舒适区。
第六点,作者表达了一个研究结论,人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越用越发达。
第七点,作者告诉我们大师比普通人强在哪里?以及为什么。
第八点,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运用刻意练习,以及我们找到专家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包括在刻意练习过程中,我们人人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导师。
第九点,好导师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找、怎样用。
最后,第十点,想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应该从开始的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随着过程接触开拓创新共四个阶段的循环发展。
从现在起,开始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用起来刻意练习;你会成长的更快、更强大。
转自吴金志,微信公号【产品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