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的诉说
青岩古镇,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
由于旅行社安排的购物环节挤占了时间,到青岩古镇时已经下午三点左右了。晚上七点要坐回成都的高铁,时间很紧张。
初入古镇,高坡低坎的古朴石街两边,都是小商铺,感觉没啥特别。最有触动人情感的,是周总理的父亲曾经在青岩古镇密居过的历史文化。
窄窄的石板巷子,几乎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巷子两边的石壁,是用不规则的大小棱角石块垒成的。石壁上,缝隙里,浅浅茸茸的苔藓和小草,有些深绿色,有些浅绿色,伏貼在石块上,像一朵朵在石头上随意绣出来的暗花,
走进石巷,一种穿越时空与岁月的年代感和厚重感,让人心生怀念敬仰。
巷子深处,立着一块檀香色木匾,右边竖刻写着“周恩来之父亲曾居地”字样,左边是用中、英两国文字刻的简介。拐进木匾右手边一个小坡坎, 那里设立着一个保护这个纪念地的工作小亭子。
亭子右下坡这间平房瓦屋,就是抗战期间周恩来父亲秘密居住的地方。因为这是一个偏僻的农家,所以没有被日军的飞机发现,进而得以保全了周老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据历史资料记载,日军占领武汉以后,1939年,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接待了一批转移到贵阳的抗日革命家属,周父被安排在青岩丁氏民宅居住。丁宅始建于清末,坐北向南,穿斗式木质结构悬山青瓦顶,面阔三间,通面阔12米,进深7米。周父居住在西次间。今仍为丁氏私宅,保存完好。
战乱中的周老先生,生活十分艰辛。这位年近七旬,已垂暮之年的老人,被迫四处辗转,居无定所。在青岩居住期间,周老先生经常利用一些医学小单方,帮助当地群众缓解病痛,并赠药给周围群众。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经常穿一件阴丹布衫,天冷时再加一件黑色马褂, 戴着“瓜皮小帽”,给青岩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前夕,国共两党关系逆转,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处于反革命包围之中。1941年,居住在青岩的革命家属陆续离开转移到了重庆。1942年7月,周老先生在重庆不幸病故,葬于重庆小龙坎福元寺重庆革命军办事处公墓。
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似乎看到了当年的硝烟战火,看到了那段历史中艰苦的峥嵘岁月,敬仰之心,留在了青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