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生大病才能休息?

2023-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情绪匣子

年初开学后,一位初中同学前往法国南特留学。

后来每每刷到她朋友圈,我都会感慨她简单有趣的记录,于我而言已是在接触更广阔新奇的世界。

在最新分享的那条朋友圈里,自拍中的她笑得灿烂热烈,说:

“在高中毕业后都没感受到的gap year,现在终于补回来了。”

01

我一边羡慕着同学丰富自由的生活,一边又在思考国内真的没有gap year吗?

得出的答案无奈却真实,我们的确没有。

Gap year译为“间隔年”,一般指的是高中毕业后进大学前或本科毕业与读研间学生短暂离开学校的一年。

这段时间一般用于实习或旅游,学生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全新知识或技能,可以去选择当志愿者,也可以全球旅行纯纯玩乐放松自己。

换言之,这是一段可供你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

但是,中国的gap year是什么呢?

“是需要足够正当理由的休学,是重来一次的高三,是考研二战,是考公考编第N战,是女性暂别职场的备孕时段。”

以为熬了一年终于到头可以休息的高考假期,长辈会说你已经成年了,要去考驾照、找兼职,不要浪费时间;

进入大学后以为能有可供自由抉择的四年时间,却发现年龄焦虑满布在周围环境,好像你不按照“大四毕业有工作”、“二十二岁考上研”就人生完蛋了的感觉。

再到你步入社会开始工作能独立生活,长辈会苦口婆心劝你说二十七八岁还不找对象结婚,以后就没人要。

近些年社会大环境因为受口罩事件影响,竞争的压力随着更严酷的规则而来。

人们对时间创造的价值更加镏铢必较,社会对个体隐含的期待里也不允许你对时间有一分一毫的浪费。

所以,空窗期是不能在面试中被hr知晓的;

那些在各处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也要编上冠冕堂皇的名义才能写到简历里;

就连工作久了想发会呆放空自己的缝隙,都要借着去上洗手间的理由避开众人。

02

可是,人生不应该一直都在赶路啊。

我也想去看看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听晨曦中的第一声鸟鸣;

也想在深夜捧一杯热茶,窝在躺椅上看繁星闪烁,不去考虑时间流逝的快慢。

人生中总有那么几段时间,是想将自己彻底放空,从忙碌的现实时扯出来休息一下的。

但现实是,连轴转的每一天都让我觉得白天已经不属于我,而在夜晚的报复性熬夜后又持续痛恨每天赶着起床的早八课。

更有甚者当有人问:“这样的日子,有什么意义?”

我特别想理直气壮的回答:这的确没意义啊,但我快乐就好。

但大多数人都从不会将这句话诉之于口。

妥协精神在个体的出厂设置里被设好了默认值,拥有勤奋品质于个体而言更应像吃饭、睡觉一样常见。

即便有一天你觉醒了,意识到自己应该走慢一些,干脆可以直接停下来休息一会时,也会有人在后边推着你,委婉的否决掉你的诉求,语重心长地跟你说:“不要停下来,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现在才22岁,可当我停下来回望这20多年,我知道我已经马不停蹄的做完很多事情了。”

朋友小何给我发来这句话时,她后边的话透露出了疲惫和迷茫:“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感受不到快乐和有成就感。”

记得高考前,班主任让我们畅想未来时,我还清楚记得小何的愿望:

“我想去环游世界,也想去学烘焙,做蛋糕,或者去河边跟钓鱼的大叔唠唠嗑,晚上跟朋友去烧烤摊吃点小生蚝,这些都能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啊。”

可是很遗憾,下意识眼观他人过后,我们从不敢声称自己从前积累的已经足够充裕。

社会的洪流和他人的急促脚步裹挟着我们不断往前走,拥有一段足够长的休息时间就成了一种奢侈。

03

《我的解放日记》里有句台词:“一定要有人生目标吗?我不能漫无目的地活着吗?”

本来就该是可以的。你总得允许有一段时间是完全自由和顺从内心的。

适当按下暂停键是一种勇气,更是对“好好生活”的尊重。

生活不应该是一眼能望到头的既定轨道,它本就是辽阔到望不到边际、充满未知的原野。

很多时候,是人把路走窄了,走死了,所以理所应当认为就该如此。

如果未来有一天你问我:“能解释下你简历上的这段空白期吗?”

我想满足又感慨的回答:“很庆幸我拥有这段日子。这是我迄今为止,唯一一段快乐自由的时光。”

人们的幸福不局限于战胜苦难才能感知到,它存在于方方面面,只是赶路的人都忽视它了。

好想要一天,即便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坐着吹一整天风,看一整天云都不会有人问我这有什么意义的时刻!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