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第18讲)入出息念(10)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前面用四节课讲了安般十六事的第一四法,今天要进入其他三种四法。
第二种四法:
(五)“知喜”,为喜的觉知,为喜的明白,“而学我将出息入息”。为学知喜我将出息入息。巴利原文,这里的呼吸用的是将来时,这表示是先有作意然后出息入息。训练觉知喜而出息入息。此中从两方面而知喜:一从所缘,二从不痴。
如何“从所缘”而知喜?禅修者于有喜的初禅与二禅入定,在他入定的刹那获得禅悦,这就是从所缘而知喜,因为这喜是从所缘而觉知到的。
如何“从不痴”而知喜?禅修者于有喜的初禅和二禅入定以后而出定,思惟那与禅相应的喜“是可灭的”“是衰坏的”,在这观的刹那而通达喜的特相为无常、苦、无我的,这就是从不痴而知喜,以智慧而了知喜的本质。即如《无碍解道》所说:
“了知以长出息而专心不乱者则念现起,由于那念及那智而知喜。了知以长入息……以短出息……以短入息……以知一切身出息入息……以安息身行出息入息而专心不乱者则念现起,由于那念及那智而知喜。念虑者而知喜,知者,见者,观察者,心坚决者,以信而信解者,勤精进者,念现起者,心等持者,以慧了知者,当通达(而通达三相者),当遍知(而遍知五蕴者),当舍断(而舍断诸烦恼者),当修习(而修习者),当作证而作证者而知喜。是为知喜”。
(六)知乐,觉知乐而学出息入息,具体的方法同第五的知喜是一样的,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乐禅支。“知乐”之句是为表观的境地,《无碍解道》说:“乐--即身乐与心(乐)的二乐”。
(七)知心行,觉知心行而学出息入息。从初禅到四禅都可以“知心行”。“心行”是受想二蕴,受想二心所与心连结,所以称为心行
(八)“安息心行”,即安息、消灭粗的心行而学出息入息。
这第二个四法中,“喜”是以喜的首目而说相应受的,“乐”是依自性受说,“心行”为想与受心所。因此这第二个四法是依四念处中的受随观念处的方法而说的
第三种四法:
(九)知心,当知亦依初禅至第四这四种禅而觉知心。
(十)“令心喜悦”--即令心悦、喜悦、笑、欢笑,“而学我将出息入息”。此中以两方面而生喜悦:一定,二观。
如何以“定”而生喜悦?禅修者于有喜的初禅与二禅入定,当他入定的刹那,由于与禅相应的喜而喜悦其心。如何以“观”而生喜悦?禅修者既于有喜的禅入定而出定之后,思惟这与禅相应的喜是可灭的,是衰坏的,当他这样观的刹那,便以与禅相应的喜为所缘而喜悦其心。这样行道之人,故说“为学令心喜悦我将出息入息”。
(十一)“令心等持”--(1)以初禅等令心等持等置于所缘之中(2)或者既于彼等诸禅入定而出定之后,他观与禅相应的心是可灭的可衰坏的,当他在观的刹那,由于通达无常等三相,生起了刹那的心一境性,由于生起了这样的刹那的心一境性,亦令其心等持等置于所缘之中。故说“为学令心等持我将出息入息”。
(十二)“令心解脱”--(1)以初禅令心脱离解脱于五盖,以第二禅令心解脱于寻伺,以第三禅解脱于喜,以第四禅令心脱离解脱于乐(2)或者既于彼等诸禅入定而出定之后,思惟那与禅相应的心是可灭的可衰坏的,当他在这样观的刹那,以无常观令心脱离解脱于常想,以苦观令心解脱于乐想,以无我观令心解脱于我想,以厌离观令心解脱于喜爱,以离欲令心解脱于欲,以灭观令心解脱于集,以舍遣观令心脱离解脱于执持,如此出息与入息。所以说“为学令心解脱我将出息入息”。
因此,这第三个四法是依四念处中的心随观念处而说。
第四种四法:
(十三)“观无常”--在此句中,当先知无常,知无常性,知无常观,知观无常者。这里的“无常”即五蕴。何以故?因五蕴的自性就是生、灭、变易。“无常性”即五蕴的生、灭、变易,或五蕴的生已又无;即五蕴不停生灭的状态。“无常观”即于无常性的色等而观无常。“观无常者”--即具有那无常观的人。因此观无常而出息入息的人,此为“学观无常我将出息入息”
(十四)“观离欲”--在此句中,有灭尽离欲与究竟离欲的二种离欲。“灭尽离欲”是诸行的刹那坏灭;“究竟离欲”是涅槃。“观离欲”是观彼两种而起观与道的。具足观彼二种离欲而出息入息者,为“学观离欲我将出息入息”。
(十五)“观灭”一句也是同样的。
(十六)“舍遣观”的句中,也有遍舍舍遣及跳入舍遣两种舍遣、舍遣即是观,故名舍遣观。于观,以部分而遍舍诸蕴及诸行的烦恼,称为为遍舍舍遣,以见有为法的过失及倾向与有为法相反的涅槃而跳入,称为跳入舍遣。其次,于道,以部分而遍舍诸蕴及诸行的烦恼,称为遍舍舍遣,以所缘而跳入涅槃,称为跳入舍遣。而观智与道智是随其前起的智而观,故亦名随观。具足观彼二种舍遣而出息入息者,为“学舍遣观我将出息入息”。
此第四种四法是只依纯粹的观说的;然而前三种四法是依止与观说的。如是当知依四种四法有十六事修习安般念。
安般念定的功德
依此十六事而修安般念有大果实有大功德。
(1)于此安般念三摩地修习多作是寂静殊胜的,故依寂静的状态等而有大功德。
(2)于此安般念定的寂静,殊胜,不杂,乐住,可以断绝四处驱驰的心,令心趋向于安般的所缘。所以说:“为断寻而修安般念”。
(3)是成就明(即道)与解脱(即果)的根本,故知此定有大功德。即如世尊说:“诸比丘!修习而多作安般念则得完成四念处,修习而多作四念处则得完成七觉支,修习而多作七觉支则得完成明与解脱”。
(4)亦得知道最后命终时的出息入息,故知此定有大功德。即如世尊说:“罗睺罗!如是修习多作安般念之时,你必知最后的出息入息之灭,不是不知的”。
有三种最后的出入息:即有的最后,禅的最后,死的最后,(1)于诸有情生命之中,欲界有情众生有出息入息,色界无色界生命因为没有身识所以没有出入息,因此出息入息为欲“有的最后”。(2)于诸禅之中前三禅起出入息,于第四禅不起,因此出入息为前三“禅的最后”。(3)在死心之前起了十六心之后,出入息与死心共灭,是名“死的最后”的出入息。而此死的最后即命终的出入息之义。
熟练修习安般念业处的禅修者,因为善能把握安般的所缘,故在死心之前的十六心生起的刹那,思虑出入息的生而知出入息的生,思虑出入息的住而知出入息的住,思虑出入息的灭而知出入息的灭。
修习其他业处而证阿罗汉的比丘,或能知其寿命的期间,或者不知。如果是修习此十六事的安般念而证阿罗汉的比丘,则必定知其寿命的期间。他既得知“我的寿命只能维持这样长,更无多的了”,能够自己沐浴更衣,安详而逝。有一位长老,在一个月圆的布萨日,诵了波罗提木叉(戒)之后,从诸比丘去他自己的住所,站在经行处看了月光之后,察觉了他自己的寿命,便对诸比丘说:“你们以前曾经看过些怎样般涅槃的比丘”?有的说:“我们曾见坐座而般涅槃的”;或者说:“我们曾见于空中结跏趺坐(而般涅槃)”。长老说:“我现在要叫你们看在经行时般涅槃了”,继之他便在经行处划一根线说:“我从经行处的这一端去那一端,转来到达这线上将般涅槃了”。当他在经行处上去那一端而转来,以一足踏到那线上时,即般涅槃。
《清净道论》关于安般念的论述讲了三课。以书上的偈子结束这部分的内容:
真实的善慧者,
应对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安般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现在我们正走在这条导向觉悟的直接之道上,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
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登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