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青少年与游戏
一晃又进入寒假了,最近书店里钻进来许许多多孩子们高高低低的身影,多少难免会打破书店阅读区里的往日的清净.为了不受影响,我带上了耳机独享手机里的钢琴曲,继续“漂洋过海”.
下午两点钟不到,书店里聚集了一群学者、教授、心理学咨询师、游戏家……一场别开生面的沙龙分享会开始了。
有效沟通:青少年与游戏主题是《有效沟通:青少年与游戏》,所以积极入座的显然是家长们.我发现还以妈妈居多,鲜少爸爸在场,也许是全职妈妈比较多的缘故吧!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父母跑到心理咨询室求助,开口就说“老师,怎么办?我孩子有毛病!”真的是孩子的毛病吗?
我记起前不久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乌龟一家去看海》……
有效沟通:青少年与游戏接着又想起家里常常发生的一个情景:每次家里的东西“不见了”的时候,先生、婆婆和我总是会第一时间问我们家未满四岁的孩子“轩,你把遥控器(或者别的)放哪去了?”(带着贼坏贼坏的笑)我们的潜台词是“你这个淘气未懂事的小孩子,怎么又把东西弄不见了(或弄坏了)!”在这里,大人的潜意识里已经单向判定了孩子有错,而且没有给予孩子任何辩解的机会……最后往往是小家伙义正严辞地顶回一句“我才没有拿遥控器!!”
想到这,我突然发现身边几乎每个家长都犯过此等“先入为主”的错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太自以为是了!我们一直喊着要做民主的父母,喊着要尊重孩子,喊着要和孩子做朋友,然而却并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人的一辈子遇到什么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没有敌意的坚决”与“不含诱惑的深情”—这是心理学家胡特说过的亲子教育的金规则.
游戏是有及时反馈的.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反馈也够及时,那么孩子还会沉迷游戏吗?
游戏是艺术品?是的!
游戏能带来心流体验、情感体验?你都不知道?
心流的概念,最初源Csikszentmihalyi 于1960年代观察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等,他观察到当这些人在从事他们的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些人参与他们的个别活动都是出于共同的乐趣,这些乐趣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且外在的报酬是极小或不存在的,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就是心流体验.(此定义引自百度)
有效沟通:青少年与游戏情感体验,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是个体受其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神奇的主观感觉体验,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和带着3D眼镜看电影感觉体验类似。(此定义引自百度)
称得上好的游戏一定是心流体验高于情感体验的.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关于这点,我从游戏力大师劳伦斯·科恩著的《游戏力》一书中有较详细的了解.每个孩子天生就是游戏行家,反而是大人忘记了如何“游戏”.无论是肢体游戏、解题游戏、电子游戏,都可以形成定型思维,适当的游戏可以发展成系统思维.所以家长朋友们可以去帮助孩子分析和选择游戏.在这也推荐这本好书给其他家长朋友们看看.
有效沟通:青少年与游戏我看到沙龙分享会现场向嘉宾老师求助和提问的是一个个患了“中国式焦虑症”的妈妈,其中有一个妈妈在问着问着把自己问明白了,最后说“怎么说着说着,我好像发现是我自己有毛病?!”在场的所有人都乐了,为这个妈妈热烈鼓掌……
还有一位严重焦虑的母亲向心理咨询老师诉说着自己孩子的“问题”,说到与孩子之间产生的一次次矛盾事件,非常令我感到震惊,那哪里是母子,简直就是仇敌!这个妈妈软硬兼施也不管用,对孩子施软,孩子丢她一句“虚伪!”…妈妈感觉无能为力了,四处求助,心理教授最后跟她说,这是一场持久战,你要做“慢慢好”的准备.
是啊!本质的问题,本质的答案!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一定是父母首先有问题.孩子感到无聊的时候,你给过孩子及时陪伴了吗?你陪他“玩”了吗?你引导他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了吗?你带他看过世界哪个角落了?他之所以从现实世界逃避并沉迷于虚拟世界,根本问题在哪?
电子游戏本身只不过是一个工具,就像画画,就像唱歌,是人满足身心需求的工具而已,而不是问题本身.
南方科技大学一位嘉宾教授说,国外有“媒体教育”,引导青少年如何利用媒体、如何正确玩电子游戏,这是我国所没有的.虽然我们没有专业经验,但是中国新世纪父母一直在学习,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我们深知,爱的教育,远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我也感谢自己这一路走来对孩子用心用力的陪伴,甚至目前在义务推广亲子绘本阅读…跟一群同样重视亲子教育的妈妈们众筹了一个微微书吧…也为自己赞一个.
最后有位心理咨询老师给我们分享了给孩子接触电子类游戏的年龄建议:2岁以前禁止。6岁以后尽可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