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此句如同《前赤壁赋》起句,直笔扑来,犹如赋序。)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直笔写景,“人影在地”一句勾画出皎月朗照的画面。)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寥寥数字,写出主客兴致高昂,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对话。)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此笔为叙事,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得妇之藏酒之乐,节外生枝却收放自如,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插入曲折起伏。)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有美酒有佳肴,且良朋陪伴在侧,如此良辰美景,不可辜负,复游赤壁。何其自在开怀也!)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何其佩服先生写景之笔法,犹如神来之笔,画面灵动,犹闻其声。此景之寥廓,画工亦描摹不出此容止气象也!)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此句感叹亦是放。感叹景色变化之大。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此时是“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知这不同的景色是否表达了先生不同的心境?)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景物奇异惊险,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一连串的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看到了一个如孩子般顽皮的先生。)
盖二客不能从焉。(此句看似无用,为何写此句?可能省去否?细想不可,不得不赞先生确实高明。客人留在舟中,先生才以呼声相和,如若客人和先生一起登临绝顶,半夜三更,先生定然不会划然长啸,惊吓于人。)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先生前文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的感叹,到此处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觉不可久留,心情已发生了变化,自然而然又跌宕起伏。)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此句再将笔收回来。任他飘荡,自由如仙,宛似脱离尘世,了无牵挂。先生何其潇洒自在也。多读几遍后,却感觉有一种忧伤和无奈,欲停下奔波劳累的脚步,随波逐流,想去何方都由它去罢。)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此段先生与客并无对话,先生迎风舟上,负手而立,感受孤鹤的孤独,亦感受自己的孤独。但孤鹤并不是随手写的,此必有后话,是为下文写梦埋下伏笔。)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神秘梦境,似乎有所指。难道是先生已经厌倦宦海沉浮,流露出超脱出世的愿望?)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南柯一梦,回到现实,开门寻找,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文章却戛然而止,任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