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不来,是因为没有拆掉你们之间的四堵墙
两个人在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
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实的你。
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实的他。
你以为在和真实的他交流,其实你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他以为在和真实的你交流,其实在和他以为的你交流。
想象一下,六个人在同时交流,能做到有效沟通吗?
每个人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各不相同,语言无法数字化,在你我之间复制粘贴。同样一个词语、一句话,说给一千个人听,就有一千种理解。
迈克•贝克特尔在《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一书中提出,人与人之间有四种墙,阻碍有效地沟通。
第一种是词语过滤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有三个步骤:接收—理解—反馈。看似没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经过大脑的理解和过滤,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作者用“今天很热”举例,这句话说给来自阿拉斯加州的人听与来自乔治亚州的人听程度不同。阿拉斯加州纬度高,气温偏低,“很热”对他们来说只是少穿一件厚衣服,而乔治亚州位于美国东南部,与大西洋相邻,很热在他们心理意味着多一层潮湿。
每个人都有一个词语过滤器,词语过滤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可能会引起歧义,或者是理解偏差,造成人际沟通中的障碍。
第二种是思维模式。
思维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大脑固有对事物的判断,会影响我们在人际沟通中的理解与反应。
作者以某部门新上任的经理如何开展工作提高效率举例。琳达在到岗前,她的上一任告诉她部门的人个个本事不大毛病不小,因此琳达就对员工有了偏见。员工做什么她都认为不行,久而久之,员工失去了工作热情,她对员工也越来越瞧不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她改变一下之前的想法,认为员工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可以通过鼓励、相信他们,给他们信心,结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三种是心中的假设。
当我们不理解他人的观点时,会做出各种假设,猜测对方在想什么。如果猜测错误,我们会误以为这是事实,进而依此做出行为,最终会影响交谈结果。
当一个人手臂交叉放在胸前,我们假设他不易接近,或者很难沟通。当一个人时不时叹气,好像对聊天提不起兴趣,我们假设他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
聊天前以及聊天时每个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会成为我们判断对方是否能愉快聊天及产生有效结果的依据。
真正的聊天在交谈之前就开始了。交谈前,我们通常会心存这样的疑虑和假设:
不知道应该怎样互动
不知道一开始应该说些什么
不知道对方是否想要和我们交谈
不知道如何接近对方
大部分情况下,此类假设并不正确。如何正确的区分自己对观察解读和真正观察的情况,十分重要。
第四种是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
这会产生两个潜在的问题: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我们总觉得对方和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样的。
人际沟通的终点并非要证明谁对谁错,并非要一分胜负。聊天最终的目的是理解彼此,而非改变他人。
当我们习惯性地关注自己,忽略他人,按照自己的观点沟通交流时,会使有效地交谈难以进行下去。
回顾今天的这一部分,我们得知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四种无形的墙,只有充分地认识它们,才能保证开始一次愉快的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