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知识付费,还是以知识和信任的名义被圈钱?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知识付费”突然爆发在人们的视线里,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知识付费,开始订阅知识付费。喜马拉雅、知乎、豆瓣、得到、分答、在行等2C知识付费产品都有着明显的用户增长,短短一年时间,知识付费用户已达到5000万。
但到了2018年,很多当初因为知识焦虑而购买了知识付费产品的用户,却发现这些知识根本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焦虑的还在焦虑,不会的还是不会。所以他们普遍不会再去购买这些以解决知识焦虑问题为关键点的知识付费产品了,甚至还会劝阻身边的朋友购买。
在这种负面影响下,行业里也出现了一些唱衰的声音:知识付费,特别是在成人领域的知识付费已经凉了。而真实的市场数据也在支撑着这样的结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过程中间,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
至此,2C知识付费这个风口,逐步转化为了一个小众的需求,淡出了主流媒体的视野。
但实际上,知识付费的风口并没有消失,一直潜伏的2B2C的知识付费产品开始反客为主,伴随着2018年开始的社群和私域流量红利,掀起了新一波的知识付费热潮。
以小鹅通、知识星球、千聊为代表的知识付费产品,强化了工具属性、弱化了平台属性,充分调动大V们的积极性,帮助这些大V更方便地去连接和消费他们的忠实粉丝。将产品本身吸引C端用户复购的工作,让渡给了大V们自己。
从目前来看,知识付费从公域流量服务,演变为私域流量变现,从独立产品,演变为兼具SaaS和社区属性的工具,其背后自然也有一套严密的商业逻辑,并且看上去也更有生命力和符合当前用户的使用习惯。
大V们可以通过日常的自媒体内容,不断触达粉丝并刺激粉丝复购,并很方便地将流量导入到知识付费工具中去进行变现。此外,相比之前的知识付费产品,把所有人的知识摆在货架上进行比较,现在的这种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使得用户难以比较知识的价值与是否雷同,而对于许多大V来说,经营粉丝比经营知识的价值更大,而这也是他们更为擅长的。
可事实上,目前的知识付费市场,却似乎变得更为不健康了。
一个有一定粉丝规模的朋友告诉我,曾经有一个专门从事知识付费的团队找到过他,说愿意帮他开设小鹅通和知识星球。他们团队来负责进行内容制作,让我朋友只管发即可。当然,他们团队会提取一定比例的抽成。
朋友无意合作,但是也希望了解他们的玩法,于是便问他们有没有成功案例?对方列出一长串的名单,很多耳熟能详的知识大V都在其中。
他们还给我朋友看了他们替这些大V发布的内容,都是一些很基本的知识,以及从一些互联网公司、咨询公司、财经和科技媒体、证券公司等搞来的免费的短篇研究报告,甚至有些是从某文库中下载下来的。这些知识,我们在网上都能看到。而且,那些大V们的内容也极其类似,可以说是互相串场。
朋友觉得,这不是欺骗粉丝,毁自己名声么?但对方说,你以为受众很精明吗?你认为在中国应该人尽皆知的事情,至少还有几亿人不知道!
至此看来,知识付费工具,似乎也并没有真正为知识付费找到一个良性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换了个姿势,看准了社群和私域流量模式下的知识孤岛与信息不透明,而在继续透支用户的信任而已。
为了应对用户对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提升知识内容的质量,而是从公域转战私域,继续让低质的内容得以在一个个封闭的社群中继续收钱,这样的知识付费能长久么?用户是在为知识付费,还是以知识和信任的名义被圈钱?
创作不易,欢迎朋友们关注、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