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输出为目的的输入都是耍流氓婚姻育儿

他在伤害我,可我不想离开 ▏亲密关系中的斯德哥尔摩征

2019-05-03  本文已影响15人  Zen说
Photo by Hutomo Abrianto from Pexels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女性朋友,明明她的伴侣一而再再而三做了很多违反底线的事情,诸如家暴、出轨、赌博屡教不改等。但是她就是不愿意提出分手,甚至朋友劝阻其分手时,还加以反驳,一意孤行不听劝阻。

高中同学的父亲,嗜好赌博,家里的积蓄都因父亲的豪赌而挥霍个精光。她家里靠卖水果为生计,但基本上只有母亲在打理。只有父亲没钱用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她家的水果摊里。这么多年来,只要父亲索要赌资失败,就会毒打母亲,哪怕是在大街上也会下重手。

同学和我描述时,我感到十分的惊奇。心里想着“为什么同学的父亲明明伤害了她母亲,但她母亲却还是选择了原谅,继续和他过日子呢?这样的日子过的不憋屈吗?人的本能不都是趋利避害的吗?


直到那天无意浏览了湖南凤凰16岁少女被囚禁性侵一案,了解了一种心理疾病“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其多发群体为情感上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者,起因为情绪依附、屈服暴虐的弱点。且常见症状为对所处境遇恐惧、害怕;但同情、帮助加害者。

在1973年,两名罪犯蓄意抢劫银行,并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按照常理来说,这四名被挟持的人质应当对两名罪犯怀有仇恨心态。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事件发生的几个月后,四名职员仍然对罪犯抱有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中控诉罪犯的恶行,甚至还为了给罪犯请辩护律师而筹集资金,并对警察保持敌对状态。更甚者,其中一名职员还深深爱上了罪犯,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兴趣,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从本质上来说,斯德哥尔摩是一种“施受虐关系”。有人认为这可以称之为“虐恋”,但是有学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爱。他认为这样的关系只是一种“共生性结合”,或也可以说是“依赖共生关系。施虐方和受虐方只是生活在一起,相互需要、彼此依赖。

而在爱中,双方都会去关注彼此的需求,通过分享和付出去帮助对方实现真正的自我。并且双方都是以完整、独立的人格来相爱。但是“施受虐关系”不是这样的。

很多爱而不得选择死缠烂打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斯德哥尔摩情结吧。在这类人心底都深藏着一种想法“我是不配被爱的”,他们希望伤害自己的人会更加爱护自己。

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关系反而对于他们来说是安全的。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种情结呢?

1.认识自己,并且自爱。正如尼采所说,只有人们能够爱自己,才能够去爱他人。为自己负责,这就需要激发自我的独立性,关注自身需求,担起责任。

2.尊重对方的独立性,放弃奴役他人或者被奴役的需求。在沟通中,靠倾听对方的需求而不是“猜测”。听往往比猜重要太多,但我们总是把二者给搞反了。

在文章的最后,希望你能明白「你值得拥有,你值得被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