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专属于他自己的一场修行
洞见君说:"读低层次的书,如同果腹;读中层次的书,聊以解忧;读高层次的书,则如同一场修行。"
他还说:读书是分阶层的一一底层:为欲望读书;中层:为焦虑读书;顶层:为认知读书。
朱永新先生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其实,我更倾向于综合他们说的那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是专属于他自己的一场修行。
回顾自己的阅读史,也慢慢能梳理出自己的成长轨迹。
孩童的时候,最多的是听书,听得最多的是外公讲《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稍大一些,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小人书,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的也是外公买的一全套《三国演义》。以至于到现在,每每看到网络上有关现实版的"三国论",我都会仔细阅读,用心思量一番。小学阶段的我,大抵是喜欢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胸中常激荡着一股侠义豪情。
初中的时候,我依旧喜欢侠义,只不过由历史文化转向了武侠小说。旁的女孩子喜欢琼瑶三毛和亦舒,而我却对金庸古龙梁羽生情有独钟。
再大一些,进入高中,离家渐远,便滋生了一些多愁善感,这一阶段看的尽是诗歌与散文,直至辍学。那个时候,除了一腔侠义和多愁善感的情绪,自己对现实社会是没有太多真正了解的。
而我接触更多的世界名著小说和名人传记时,应该是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入私立学校读书开始的。因为学校要求每个学期孩子的名著阅读数量要达标。每给孩子们买一本,我都要先阅读然后再寄给孩子,方面检查他的阅读进度。
也正是这个阶段,我才发现自己初高中错过了什么。直到现在,我都有种错觉,老怀疑如果我先接触的是世界名著小说和名人传记,我人生的选择会不会大有不同。
记得那个时候的我,内心是有极大的不甘的,后悔过,痛苦过,也曾痛哭过。2008年5•12大地震过后,经高人指点,我开始翻阅佛经,学习禅宗哲理,走上了安抚情绪和心灵之路,内心渐渐平静下来。至此,我的择书爱好更偏向于玄学和理性。如哲学,心理学,财经,法律,家庭教育,营销和商业等等,书越看越杂,人也越来越独。
现在,年纪越来越大,越喜欢看老年人的回忆录,心也越来越静。同时也怀揣着一颗想要探究的心,对本质的东西和新鲜的东西感兴趣。尽管没有什么成就,但我依然觉得日子过得可期可盼,甚好。
我很庆幸自己喜欢阅读,也赞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来自于他的阅读史,也由此觉得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专属于他自己的一场修行。就如同我们遇见的人一样,能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的人,遇见的早晚也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走向。但人生无法NG重来,选择了一条路,只能在这条路上踽踽独行,直至遇到那条路上最真实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