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谈谈东、西周这两个小国
首先,大家一定很疑惑为什么开篇是东、西周?周王朝不是分为东周和西周、并且是先后跨越八百年的时间吗?
其实,东西二周是战国时期两个小国,虽然如此,它们的确是正统的周王朝,只不过由于周王朝力量衰微,最后甚至在东周末期分裂出东西两个小周国。因此,这个时期的史料常有提东周或者西周的,并非是笔误等原因,而是它们确有存在。大约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分封的弟弟桓公建立西周国,而东周国则是在赵、韩支持下,由西周国威公的小儿子独立建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小周国都是被秦国所吞灭。因此,贾谊的过秦论中提到“吞二周而亡诸侯”恐怕就是指东西二周这两个小国了。
图片来自网络说完了东西二周的来历,下面在来讲讲这两个小国是如何悲哀的。
首先说西周国。《战国策·西周策》记载: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
薛公即孟尝君,他以齐国联合韩魏攻打秦国,却逼迫西周国出兵力出粮食。由此可见西周国之弱小。同样的,西周国不是一次被这样欺负了,后面还有。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由此,可以看出,西周国国力之微弱,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喜欢找西周国出兵出钱。弱国真的是无保障。不过,幸运的是,在战国时期,有一种人,他们纵横捭阖,合纵连横,一言可以灭国、一言可以兴邦。那就是说客。例如张仪、苏秦等人。而西周国恰好有位口才好的大臣韩庆,他劝说孟尝君放弃联合韩魏攻秦,也就避免了他们向西周国索要财力。后来,在雍氏之役中韩国征西周之兵粮,也是一位说客,苏秦之弟苏代帮助西周国说服韩国解决了西周国的问题。
不过最后,西周国因为参与齐韩魏伐秦之事得罪秦国,《史记》记载:"秦昭王怒,使将军谬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自此,西周国灭!
再来看看东周。东周国同样是与秦国有仇怨。在《战国策》中,秦国向东周国索要九鼎,东周国君害怕,但又不想交出。于是大臣颜率献计,先说服了齐国,假装要把九鼎送给齐国,让齐国出兵,逼迫秦国放弃。后来,齐国讨要九鼎,颜率又借口路途遥远需要借道他国,容易被扣留,于是齐国也放弃了,从而保全了东周。
再后来,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因为怕对自己不利,于是大臣赵累向楚国派来的援兵景翠献计,
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于是,景翠得利,感谢东周。然而这两次事件,使得秦国对东周极其不满。公元前249年,东周国被秦所灭!
东西二周,虽然身为王室之国,但毕竟是到了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坐大。而东周和西周两小国国力又微弱,只能在大国之间不断摇摆、不断谋求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可见,国家之间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同时,因为有了优秀的大臣说客,东西二周才能不断的在大国之间斡旋,通过说服某国来保证安全。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说客在战国时代的重要性,一言兴邦一言灭国可不是一句空话!而从颜率、韩庆、苏代等人说服他国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利益才是一切外交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无论是东西二周还是其他强国。在东西二周这方,是为了避免遭受强国迫害,在强国这方则是避免其他国家强大以及维护自身利益!因此,他们说服他国就是从这里出发,大谈如何会资敌、如何对该国不利,而听从自己的意见则如何会削弱敌国、如何保证自己利益等等,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国的悲哀就在于此,只能依靠一人言语来挽救国家,没有一定的实力,就算一次躲过了灾难,最终还是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