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小品文字
新晋接触到一种体裁,大约是始于明公安、竟陵两派,至清时落寞, 在民国得到周作人和郁达夫等名作家的加持,则又有抬头且潮流的趋 势。
这类被郁达夫称作清新的小品文字的,实际是一种诗歌的外化、 拓展及延伸,一些出版工作者则称呼这一种的体裁为小说散文体。
我们来阅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当中的一段,来感受下何谓清新的小 品文字?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苔藓盈阶(保留自然原貌),落花满径(落花不扫且随风),门无剥啄(无人造访),花影参差,禽声上 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茶经有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作者也是深谙饮茶之道。 ),拾松枝(每天的泉水现汲现煮,柴火也是现捡,煮出来的茶怎能不新鲜。),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 《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充满孩童之 趣)。既归竹窗下,则山妻(妻子到了山中呼为山妻,那么鸡到了山中应称呼其为?)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无欲无求,但求 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 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随心随性,逍遥自在),再 啜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 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 ,变幻顷刻,恍可人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此段是长镜头,第一视角贯穿始终。一镜一景,一镜到底,将一日行程酣畅记载,行云流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细致生动异常。
描写田园野景,闲适的自然生活以及纯粹的情感当以此段最美最合。
让我们来拆析此段文字,细细品砸个中滋味。
作者居住深山之中,春夏之交,红日初升,跨出门外开展一天的生活 。踏在台阶上就写台阶,苔藓盈阶这个盈字用的好,一个盈字就将苔藓丰盛之势跃然纸上,作者所居之地必是幽静俭朴之所,没有成片的阴凉,苔藓是不可能如此丰盈的。再前行,庭院之中落花满径,落花已经落满小径,无人前去打扫,一切皆是自然原始之态,顺合自然之道 ,有道家无为之思。门无剥啄,内无俗客,作者清净高远之姿已然暗含。花影参差,花类繁多,高低错落。禽声上下,有地禽亦有飞禽 。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一切皆可入我文章,是何等自由潇洒!
此段的主角是作者,配角是苔藓、阶梯、落花、小径、门、剥啄声、 花影、禽声。不过是寻常所见所听的声物,如何添置一二笔,将之巧妙勾连同时又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及安然的处世态度镶嵌其中 ,这非得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不可。
再读下去,疑惑渐深。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不禁要思考,为何作者不汲足山泉蓄于缸内,多拾松枝堆于庭院中?而要每日不辞辛劳,上山汲泉拾枝?
金刚经第一品中的一段,或许可以稍解我们的疑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既是乞食,一家施足即可,为何要每一位施主都施舍一点,次第乞讨?后来得了指教,知道和尚们是在结众生缘,参禅打坐岂能成佛,普度众生亦不是口号,次第乞食就是在结众生缘。而作者也非是懒散,而是在与自然结缘呐!
而写好此类文章的要义则在细、清、真三点。
“细”即细密的描写,细致入微的观察。细的对头是巨,巨是琐碎, 是冗余,是写作的大忌,稍有不慎就是流水账,文同嚼蜡。
“清”是清新的文字,清爽流畅的编排。物和物之间,人同物之间连接的词语尽可能丰富生动,少用虚字,俗语,勿用浮字,文章自然不古自古了。
而“真”就是真切的情感,真实的情境。以景述情,缘情叙景。故此段虽无诗形,但字字饱含诗意,只因它们骨子里是一样的东西啊!
现在我们有了评判的准则,依据上面的标准再来品读《西青散记》中的一段:
童子刈刍(童子在地里割草),翕然投镰(忽然扔下镰刀)而笑曰,吾家蔷薇开矣,盍往观乎(相邀一起去看蔷薇花开)?随之至其家,老妇方据盆浴鸡卵,婴儿裸背伏地观之。庭无杂花,止蔷薇一架。风吹花片堕(堕,轻盈之动态立呈)阶上,鸡雏数枚争啄之(野趣横生),啾啾然(小鸡的叫声)。”
此段事物之间看似无关联,还略感平淡,实则简洁周至,品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似有一股甘甜萦绕于喉舌之间。
此段与《鹤林玉露》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从前,总是埋头写作,在暗黑中摸索,忽遇到一些闪着光亮的人,行走在我的前面,我得了光的指引,坚定的跟随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