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道文化 | “盐巴”一词的由来,你知道么?

2018-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盐道文化

在千里峡江,人们对于盐的称呼相当奇特,称之为“盐巴”。为什么要在“盐”字后再添个“巴”字做后缀呢?要知道“巴”字在现代汉语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汇。

在古代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要从盐与巴人的关系说起。

三峡地区的盐哺育了巴国先民,孕育了巴国文化。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今峡江地区的古代巴国,地质条件特殊,形成了一眼眼富含钠盐的山泉,这些大地的恩赐,给巴人祖先取卤制盐提供了物质基础。

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制盐基地之一,其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5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先秦时期从巴地出产的盐,远销四方,以致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巴地的特产就是盐,且巴地的盐质量上乘,成为市场上的一种品牌。于是,就像现代天津的“泥人张”、四川的“麻婆豆腐”一样,产自巴国的食盐在流通中也赢得了口碑——“盐巴”以示其地位。

当然,对于巴人自身来说,他们早就有将自身的一些东西称呼为“巴”的嗜好。例如将“嘴”称为“嘴巴”,“牙”称为“下巴”,“手掌”则称为“巴掌”……现在,他们又将自己出产的“盐”称为“盐巴”,充分体现了一贯的命名作风。由此看来,“巴”不但在古代是有意义的,而且具有表达自我的意味。

在我国其他地区,盐卤资源也非常丰富。不过三峡地区的盐卤资源得到了较早的开发利用。研究表明,在三峡地区,可考的最早制盐者很可能是一个叫做“巫咸国”的人们。巫咸国的得名来自于“灵山巫”中的巫成。学术界一般认为,巫成是早期巴人中最早兴盛起来的一个部落。它占据的地盘,据考证,就是今天巫山县和巫溪县的全部地域。

咸字在古代就代表盐,盐字是后起字。《说文》:“盐,咸也。”可以设想,巫咸大概是一个制盐的巫师,得到人民的拥戴,国名也以其名而命之。巫咸国所在地区恰好有一股大的地表盐泉,这就是著名的白鹿盐泉。

▲巫山盐泉

其实,在古代巴人的心目中,巫咸尚不能作为盐巴的代表。真正能够作为巴盐形象代表的是一位被尊为“盐神”的美丽女文献上称作“盐水女神”!在现代土家族巫师(梯玛)的口中,盐神仍是歌颂的对象。

盐水女神居住在今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清江系长江冲出三峡后接纳的第一条大江。这条发源于渝鄂交界处的江水,冲破重重群山的阻隔,向东北蜿蜒曲折流经整个鄂西南地区,长达440公里,这里是巴人的故乡。商周时期,巴人祖先中重要的一支——廪君就居住在这里。那时候的清江也叫盐水,因为这条江盛产盐。翻开现今的地图,就可以发现在清江的中游北岸,有一条叫做咸池河(或称建始河)的支流注入清江。咸池河所在地区山高崖峭,远古的含盐地层时有出露,形成了弥足珍贵、可供开采利用的盐泉。如今,在咸池河流入清江的交汇处,仍有大股冒着热气的盐泉出露,已被当地开辟为温泉度假中心。然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在几千年前,战争和爱情曾经在这里同时上演过。

那时候,这块现在不为人知的小地方叫做“盐阳”,因为它位于盐水的北岸,有一位美丽的女人是这块地方的王人。这里是一个女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地们率先识别出那些泉水中蕴涵着盐,并且以自己的智慧开发了它。这里的盐远销四方,声名远播。人们一边享用着盐阳精致的盐,一边怀想着这个部落年轻温柔的女首领。人们以“盐水女神”的名字称呼她,以表彰她在盐业开发中卓著的贡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