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毛胚
生源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毛胚!研究对象的初始状态对于我来说也是毛胚。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切入研究,就像一支离弦之箭。有些跑在正确的轨道上,有些有了偏差,有些刚开始就跑偏的厉害。自然观察,那就是看不同的起始状态,离弦之箭究竟能否射中靶目标,会不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行动研究,那就是进行干预,让离弦之箭,无论初始状态如何,干预之后,尽可能奔向靶目标。
所以研究一定要看研究对象的初始状态,研究对象的成长史、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水平、孩子自身学习能力、心理与情绪状态、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等都需要采集。
如果站在学校角度去做教育行动研究,研究对象越小干预起来越容易。比方说,家庭教育的行动研究,研究对象越小越好。如果从怀孕之前做起,自然最好。就拿早年分离创伤来说,一些观念就会酿成无心之过,有些老人让孩子断奶时与妈妈隔绝分离。或者职场女性休完产假,就将婴儿托付给乡下老人看。那都是危险的做法!如果有早干预,就可以避免一些无心之过。
能从幼儿园阶段干预肯定比小学阶段好,就像埃里克森说的,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主题,每一阶段的发展主题解决的好坏一定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同理,小学阶段干预好于初中阶段,就像毛胚的烧制,一旦定型,难以挽回。研究对象越小可塑性越大!
好就好在,人的主观能动性较大。尤其是有利于孩子未来发展,父母总能尽其所能配合。
除了采集研究对象的初试状态,行动研究的干预方案尤为重要。一对一还是一对多?只针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还是站在系统视角、生态视角,将父母、学校都拉进来?
干预内容是什么?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心理与情绪状态、学习策略、行为习惯还是其他?
凡此种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要达成一致意见。一旦行动研究方案确定,就要启动计划的执行。如果有家长想让孩子进入研究,必须有心理准备,研究可能会对原有的生活带来一定的扰动。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