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闲话电影』简书电影

《蒙娜丽莎的微笑》|先进的性别文化对两性都有益

2016-05-09  本文已影响133人  Phoebe666

8年前看过的电影,又看了一遍。有些优秀电影是值得反复看的。

Julia Roberts是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她的《美食、祈祷和恋爱 Eat Pray Love (2010)》、《落跑新娘 Runaway Bride (1999)》、《偷心》、《永不妥协 Erin Brockovich (2000)》、《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My Best Friend's Wedding (1997)、《风月俏佳人》、《诺丁山》等都很喜欢。

喜欢这种反映女性意识苏醒和追求自我价值的电影。

读研时,上一届研究生毕业答辩的时候,有一位文学方向的女孩论文主题是《女性最后应该回归家庭》,不知道她选的哪部小说来支持她这个选题。答辩时讨论最多的是她这个,因为这个话题明了不深奥,大家都可以参与热烈讨论,真有一种学术探讨、坐而论道的风雅意味呢。 都是虚妄。

读研,有时候大家都懂的。谈什么学术追求,无外乎为了找个好工作,嫁个好对象。有些人一年级上一些大课时已经悄悄地把同级的同学观摩筛选一遍了。而那个女生,毕业后自然是回到家乡,工作嫁人,即符合这个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又切合她论文的主题,也算是一种追求的统一,真诚不虚伪。据导师说她找了一个好工作,而得出此结论是因为后来学校收到她即将入职的单位寄来的政审材料。所谓的好!

所以这部反映美国50年代女性意识觉醒的电影,放到我们的今天仍很贴合。

不论女性多么优秀,在别人眼中,就是“no man wanted her. She is at least 30. I guess she never wanted children. /没有男人娶她。她至少30了。我猜她不想要孩子。” 即使有人说:“像凯瑟琳 沃森这样的女人不结婚是因为她们不愿结。/Women like Katherine Watson don't get married because they choose to. " 依然会有人反驳:”没有女人会自愿选择单身。/No woman chooses to live without a home." 这话出自片中中意识之毒最深,被男权社会以及她妈妈的各种观念洗脑最彻底的Betty之口,如今依然很耳熟,且多出自身边同性之口,就像《野马》中男权社会价值观念最忠实卫道士的那些中年妇女。

而正是Betty,在信了所有这些被她奉为人生圭臬,用来在生活中实践指导人生,以为就可以实现理想、尽善尽美,得其所愿时,最后却落得丈夫出轨,被母亲遗弃的结局,最后被迫觉醒。这就是所谓的“看上去很美”的完美生活,直到痛了才得到教训。

就像Betty说:“她在微笑,但她幸福吗?她看上去很幸福,那又有什么意义?/She is smiling. Is she happy? she looks happy, So what does it matter? " 而作为她的妈妈,根本不关心女儿是否幸福,”重要的是别告诉别人,家丑不可外扬。/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tell anyone. Don't wash your dirty laundry in public." 宁可自己痛都要维护一种完美假象,活给别人看。

而在《大宅门》中,给九红造成一辈子痛苦的正是因为其青楼出身而嫌弃她的二奶奶(就像那些逼迫儿媳妇生男孩的也多是无知坚定的奶奶),连女儿都不给她养,使得母女不相认,甚至女儿都鄙视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因为同性的迫害更加艰难,更加惨烈,她并不是一个人。这里面没有人是胜利者,都是受害者。

而男性群体作为既得利益者,应该对这种同性之间的迫害是采取默许赞许态度的。为了统治的方便以及恐惧不能驾驭女性,他们更喜欢依附顺从者,而不是两个人格独立的、旗鼓相当的人有精神层面的沟通这种更高一级的愉悦,宁可要一个玩偶傀儡。落后的性别观念伤害的不只是女性。

妇女遭受的鄙视一旦在她们身上被深层意识化,她们便会鄙视自己并相互鄙视。--凯特·米莉特《性政治》

“群体的自我憎恨和自我厌弃,对自己和对同伴的鄙视,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是对女性卑下的观点的反复宣扬,无论这宣扬是多么含蓄,最后,女性对此也信以为真。”

而对于自我实现而言,婚姻也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并不是最终归宿。每个人来到人世的使命是使此生值得,实现自我价值。生而为人,最重要是能够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别人告诉我该如何做,该何时做。

而更实际的问题则是职场上的机会均等,薪酬均等。大概这些不均等一部分原因也是那些拿着“我要照顾老公孩子”为借口,拿着家庭当挡箭牌,进而给自己找一些不上进理由的女性造成的。这会是一个恶性循环。性别平等依然有很长路要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