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优秀教学设计

2022-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尚未秃头的老师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难点)

3.辨读品味,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重点)

4.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各抒己见)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2.字词积累

避邪(xié) 菌子(jùn) 黄焖鸡(mèn)

绿釉(yòu) 篱笆(lí) 鸡· (zōng)

炽红(chì) 密匝匝(zā) 深褐(hè)

暮年(mù)年

3.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除了写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4.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的雨的感觉。

丰满、明亮、浓绿、柔和……

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题为“昆明的雨”,开篇为什么要描绘给宁坤的画呢?

(1)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2)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

(3)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中写了多种景物,这些与雨有关系吗?

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二、品读课文,赏语言美。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清新优美,自然平淡,富于口语化,请选择喜欢的语句加以赏析。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了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3)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这里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4)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张目结舌”原指“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这里指干巴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三、品读课文,体悟情感。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第2段和第11段反复出现,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2段: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这个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1段: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四、探究本文的写法。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试分析文中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曾祺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步骤四 知识拓展 建构提升

1.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写景句子。

2.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葡萄月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步骤五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特征:长、不气闷、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浓绿

感情:想念、喜爱、感激、赞美

语言:口语、自然、平淡、清新

(民风、人情、生活)(宁静与恬然)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散文以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为线索将零散素材聚拢起来的“形散神不散”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语言中表达出的昆明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有味。

3、学习作者用小视角选材的写作方法来展现散文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语言“淡有味”

2.选材“小视角”

【学生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感悟有限,要想真正深入体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把品味“淡有味”的语言作为其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欣赏一篇散文,感悟一种情怀,体会一些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阅读”单元中的自读课文,一般文字比较浅显,学生容易阅读和理解。本课后的阅读提示直接点明了本文作为散文的行文特点:“题为《昆明的雨》,却未用大量笔墨写雨,用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那些令作者流连忘返、回味不尽的画面描述中,走进这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同时,还应注意到本文的“情”除了喜爱和想念这个大角度以外,在第十段展现出的“木香花湿雨沉沉”的淡淡愁绪,可以补充一下相关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确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作者也始终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熟悉的关于雨的句子。比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眼看近却无”;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周杰伦“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与你躲过的屋檐”;林俊杰“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

学生简要分享。

小结:你们的分享让我想起了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雨”,看看他会带来什么样难忘的回忆。

品读活动之一:感受散文“形散神不散”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词语,找出围绕“昆明的雨”都写了什么。

(2)思考为何这样设计。

老师与学生对话,形成小结。作者全文都贯穿了想念二字,以此为基础,详尽描写了雨中的人、事、物、景,这一切都不是天马行空的,是在雨季中生成的——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品读活动之二:品味语言“淡有味”

(1)教师导入:在这篇文章直接描写雨的段落当中,有一句话直接写明了昆明的雨的特点。明确——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让人动情的。汪曾祺先生写的时候对整篇文章动了情,而老师我作为一个吃货,读了多遍,尤其动情第八段,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同感,让我们先来看看第八段。全班齐读。

(2)学生交流、发言。

明亮的——卖杨梅的小姑娘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杨梅颜色黑红黑红,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丰满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

使人动情的——杨梅本身好吃,卖杨梅的小姑娘娇娇,卖杨梅的画面柔和。

指导学生诵读好“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读出情味儿来。

(3)雨中杨梅有明亮的、丰满的、让人动情的特点,那其他的段落里的描写有没有这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形成汇报:

①小组交流,圈点勾画做旁批

②小组汇报,分类品析并诵读精彩句子

③其他同学补充及诵读

如:第七段:昆明的菌子。明亮的——牛肝菌色如牛肝 ;干巴菌颜色深褐带黑,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者踩坏了的马蜂窝;鸡油菌有一块儿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丰满的——雨季中逛菜市场,可以见到各种菌子;牛肝菌在学校食堂也能见到;鸡枞菌随处可见(多)。干巴菌大如牛粪;鸡油菌大如银元(大)。

使人动情的——好吃、喜爱、怀念。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读出语气,读出味道来。

(4)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篇文章的第10段的字里行间中除了喜爱和怀念之情这个味儿外,还有别的情味儿,有没有同学可以借助文本补充。

(5)教师补充:

①但对于四十年后的汪曾祺来说,写这篇文章更是忆苦思甜,为什么说有甜味呢?作者说那天他和德熙一起散步小酌,德熙原来是物理系的,后因为喜欢文学而转学中文系。有一次他见汪曾祺心情不好,就把物理书卖了给汪买酒喝。所以,我想他应该忘不了那时深厚的同学情谊,而且这份同学情维系了一生。他们在酒馆饮酒又不全是喝酒,他们常常带着书,带着稿纸和笔,在酒馆读书创作,那时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写出来。我想作者应该也忘不了曾经的青春岁月和西南联大的自由的学习氛围。

②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

明确:对特殊时期友情的珍视;离家在外求学的乡愁;世事变迁的感慨;平淡闲适生活的珍爱。

(5)小结: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散文的语言总是平淡、质朴,如话家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淡有味。

品读活动之三:学习选材“小视角”

(1)教师导入:这些驻扎在作者心中深刻而丰富的情感,时过四十年,还让作者记忆如此深刻,读者为之动容,但我们读来却发现,作者只是选取了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人物、小事件娓娓道来。汪老先生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这便是汪曾祺散文的特点之一:选材“小视角”,

(2)让我们齐读这首诗,感受作者选材的魅力。

(齐)我们想念昆明的雨

(男)我想念 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

(女)我想念 雨季萌发的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各种菌子

(女)我想念 那雨中柔和空气里传来的娇娇卖杨梅的吆喝声

(男)我想念 带着雨珠,让我的心软软的缅桂花

(齐)我想念在昆明那些美好的日子

(3) 运用:把昆明的雨换成妈妈的爱,请例举几个生活的景、事、物,模仿此诗,完成作品。

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到了汪曾祺散文的两个特点:形散神聚、选材“小视角”。平淡的语言去写生活中的凡人小事,美而有味,触动心怀。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写作中能够学习名家写散文的方法,或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位的理念;问题的设置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思考;注重了学法的指导,速读、精读、诵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文本中也注重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得出结论。

在这篇充满”语文味儿”的作品中,如何让学生学出“语文味儿”是我思考很久的地方。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他的人生经历让他在语言方面简省、本色、平淡,读来亲切可感又饶有趣味,选材侧重对生活平凡之事的关注,让文章有淡淡的诗意。在一节课中能让学生兼有所得,所以缩小教学目标,围绕语言“淡有味”和选材“小视角”两个角度展开。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昆明雨季的三个特点出发去品析语言又禁锢了学生的思路,全篇意识不够明朗,比如开头作者描述的那副宁坤送来的倒挂的仙人掌画就被忽略掉了,让我颇感遗憾。另外,学生的诵读还缺少点作者想要表达的趣味性,写菌子的这东西这么好吃,娇娇地卖杨梅的声音,因为引导的不够,体现得还不明显。

教学设计3

一、教材简解

《昆明的雨》选自“部编教材”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属于自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充满了美感与诗意,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为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基于此,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来完成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由肤浅理解走向文本深处,由内容的理解到语言的赏析,最后走向作者的内心,与文本的对话层层深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和学习。

二、目标预设

1.学会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自读课文。

2.通过朗读品味,体会汪曾祺散文独特的韵味。

3.通过朗读品味,能够触摸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自读学课文。

2.通过朗读品味,体会汪曾祺散文独特的韵味。

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能够触摸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

四、设计理念

统编语文教材导学系统的安排,目标指向阅读方法的传承及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文本本身的意义,而应该是怎样去读文本,从而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文本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去阅读。统编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提到的主要的阅读方法就是朗读和勾画。

《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后阅读提示已经指出了“圈点批注,朗读品味”的自读方法。而这篇文章又是需要反复品味语言才能深得其中滋味的美文,这就需要教师以语言为核心,通过圈点批注,朗读品味,引领学生感悟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以此涵养学生文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

五、设计思路

《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充满了美感与诗意,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而本单元的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昆明的雨》为语言的赏析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

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是教会学生用批注的方法自学课文,先示例批注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初读批注,在此基础上,点拨启发,交流碰撞,让学生再进一步深入到语言的赏析,通过深入语言,朗读品味,并以篇教类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最后能够体会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昆明的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篇课文是教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生:自读课文。)对,自读课是用来检验同学们能否运用教读课习得的方法,自学《昆明的雨》,大家准备从哪里入手呢?(生:课后有阅读提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后的阅读提示——

(板书课题)

浏览完的同学请面带微笑,抬起头,看着老师,在提示的第二段,告诉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方法——(生:圈点批注,朗读品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开始今天的自学之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借助文章的阅读提示等助学资料来进行自主学习。

(二)圈点批注 发现美

请同学们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默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任务。

【屏显】

1. 圈点出你能发现并感受到的美。

2. 朗读你能感受到的美。

3. 按“我发现了......美,‘......’让我感受到了......”的格式说出你能感受到的美。

示范: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

批注:

我发现了景物美,“明亮、丰满”“浓绿”“饱和”这些词语让我感受到了昆明雨季满眼都是绿色,而且色彩明亮,毫无雨季的灰暗的感觉。

(学生圈点出句子,段落,先读出来,再按格式说话。)

预设1

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风俗美、风情美、诗意美、闲适美......

预设2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美,可是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我觉得文章并没有写雨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发现文章写到的美,思考内容与题目的关系,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读读说说 品语言

衔接语:

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昆明的雨季写得如此美好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阅读提示最后一段,这段告诉我们汪曾祺散文有独特的韵味,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有韵味的标点、句子、段落,读出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味道?

预设:

1.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读出逗号的享受感、满足感。)

2. 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读出神态、动作、惊疑、惊喜。)

3. 卖杨梅——(读出娇娇的美感。)

4.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读出诗意)

衔接语:我们再来读读屏幕上的选段,读出味道来,就算理解了汪曾祺散文独特的韵味。

【屏显】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胡同文化》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 ——《翠湖心影》

衔接语:汪曾祺的语言有口语的味道,典雅的味道,有童心的味道,还有作者深情的味道。到底有多少种味道呢,就像这昆明的雨,就像胡同文化,就像翠湖的景色,其中滋味都留给有心的人。同学们想一想,能用平淡的语言把日常生活写得如此有味道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品味,以此涵养学生文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

(四)深思深悟,晓作者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自己认识到的作者。

衔接语:我们来读读这些文字——

(配乐,师生深情朗读)

屏显(一):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夏,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在昆明生活近七年。当时的昆明城常被日机惨烈轰炸,联大师生的衣着随着时局的艰难而变得破旧。

汪曾祺的好友杨毓珉说:

他(汪曾祺)已搬到从前周大奎住的那间5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真可谓家徒四壁,屋里只有一张三屉桌,一个方凳,墙角堆了一床破棉絮,几本旧书,原来此公白天在桌子上写文章,晚上裹一床旧棉絮,连铺带盖地蜷在这张三屉桌上。看起来能卖的都在夜市上卖了。

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说:

爸爸总是把最美好的事物展现给大家,把苦难的东西留在自己心里,因为他觉得,哪怕是再绝望的时候,他也一定要给一丝绝不会断绝的希望。

而一生经历诸多坎坷,曾被打为右派,流落下放,又经历了大革命的批斗的

汪曾祺自己说: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衔接语:

孩子们,在《昆明的雨》中,我们读到生活的艰难了吗?

预设:

生:没有。

师:我们读到的只有诗情画意,因为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师:让我们来读屏幕上的最后一句话,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

师:世界先爱了我(高声)

生:我不能不爱它

师:世界先爱了我(较低声)

生:我不能不爱它

师:世界先爱了我(低声)

生:我不能不爱它

【设计意图:文如其人,教会学生从字里行间认识作者,体悟作者心胸,触摸作者灵魂,从而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收获一种心灵上的审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