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必备!联考过后,6个月内文化课突击计划

2019-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望见艺术

各省的联考已经陆续结束了,一部分同学打算再冲校考的同时,也有很多同学计划整拾心情,安心准备文化课,全心迎接明年六月的全国高考。

但是毕竟离开文化课堂半年的时间,缺席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初回到学校的美术生比非艺考生落下了太多的进度。因此,要全方位的提升和巩固文化课知识,就不能跟着非艺考生的步伐走,而是要制定更适合自己的情况的计划。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我们缺席的半年时间里,学校教了什么内容。各个省份的高考大纲有所区别,不同学校的教学计划也有不同,这里仅参照我本人了解的全国卷和高中教学计划,做一个举例参考。但根本上的思路是相通的。

高三上学期,老师通常会带领着学生将高中三年的六本书全盘复习一遍,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并重点分析考试重点和难点,攻坚克难。在这个学期中,学校会安排大量的试卷习题,每周进行一次小考,每月进行一次大考,在题海战术下摸清试题的套路,并总结答题规律。总体而言,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考试经验的积累。

而美术生落后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但从上面的分析中也能看出,学校中学习的内容,本质上也是一种重复性的训练和练习。高考中60%的内容都是基础的记忆性的知识,40%是需要调动知识、推演结果的分析运算。前者可以靠反复的背诵掌握,后者则掌握方法,累积经验,所以,复习最关键的技巧就在于合理地分配复习的时间和进度,争取在六个月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越别人一年的效果。

温故知新

半年多的集训,或多或少会对文化课的内容产生记忆上的模糊,复习旧学的知识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要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这是辅导书就是很好的复习工具。很多辅导书诸如《黄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都会有专门的知识梳理板块,对高中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我们就可以依照着辅导书上的分类,分版块、逐条复习。但即使是看书,也是有技巧的:

由表及里,识骨画肉

头一遍看书,先从大的框架看起,课本主要有哪些章节,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章节与章节之间有什么联系。好比政治历史,先确定一个全局观念,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都经过了哪几个朝代,每个阶段变化的时间和事件是什么,各个阶段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大的框架整理清楚了,再细分下去,逐级补充内容。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一步步确立和发展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如何变化,都有哪些历史节点。次一级的也都整理清楚了,再接着细化。

皇帝制度是如何确立的,对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就好比画素描一样,要先理解人的头骨结构和肌肉分布,才能更好地把握结构。只是把书读“薄”。但一遍过后,还需要把书读“厚”:

由内及外,添叶繁枝

把握框架为的是对现有知识建立一个大的逻辑关系,能站在一个俯瞰的角度去统领学习。但是往往考试中会涉及很多知识细节,考验的就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度。这就要求在把握大的关系之后,要处处拾遗,在框架中增添细节。

皇帝制度是由谁提出的,理由是什么,皇帝被赋予了什么权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三公九卿制度具体是哪三公,分别有什么权利,与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什么不同……

这样,基本上就把高中的知识体系复习了一遍。但这只是针对基础知识,碰到类似于主观题和数学、物理等理工科强调应用的题目和科目,则需要其他的方法:

题海战术

所谓“题海战术”,不能只是简单地“做题——改错——做题”,而是要有分析比较的意识,即:试卷中常见的题型有哪些?每种题型都有什么样的解题思路?

高考试题并不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并且因为高考人数庞大,阅卷时间紧张,为了评分公平和提高阅卷效率,考试的试题具有很高的程式化——都是套路。因此“题海战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见识更多的题型、解答可能遇见的考试内容,当做题的数量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发现,不仅题型存在着套路,答题思路也存在模板。

这也是所谓的“考试经验”。

但需要注意,所谓的考题套路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像我上面讲了那么多,终究只是一套虚空的方法论,至于成效如何,还需要结合实践,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才能有实在的效果。加油,为艺术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