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美自己@天使28班

#读书笔记#《和“伪心理学”说不》DAY4 0511

2017-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大禹_QJ

#读书笔记#《和“伪心理学”说不》DAY4  0511   GTD-2007-大禹-云南

(一)生态效度

当我们实施了设计严谨的实验,并从中合理地推出实验结果时,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找到了“真理”呢?

为了观测到感兴趣的必要条件,许多心理学实验不得不专门设置一些非自然发生的条件,以便实施精确的控制,将影响事件发生的各种变量分离开来。科学实验的人为性并不是研究者们的疏忽大意,而是有意为之。实际上,若是完全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许多现象都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被发现的。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有许多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为证明引力波的存在作出了无数努力,都是徒劳无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资助麻省理工学院建造“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耗资近四亿美元,耗时八年建成,多次升级改造,十几个国家超过千名科研人员参与设备运作。直到今年年初,才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用如此高灵敏度的天文台探测引力波,也要等到宇宙级碰撞事件出现的时候才能够成功,而这种碰撞事件的发生概率,在银河系内平均每一万年才会发生一次,可见在自然条件下观察现象的难度之大。而且就算是LIGO,也是借助了人为设置的激光干涉条纹才能够成功观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可见,为了对宇宙更加深刻的理解,使用人为性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确实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如今大概没有人怀疑物理学家进行实验室实验的研究方式,却有不少人质疑心理学家进行实验室实验的合理性。

除心理学外,其实很多科学实验都是必须要借助一些非自然发生的条件辅助才行的!也就是存在人为性的。若是完全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许多现象都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被发现的。文中举例去年最火的引力波的存在,他的发现是借助了人为设置的激光干涉条纹才能够成功观测到引力波的存在。用如此高灵敏度的天文台探测引力波,也要等到宇宙级碰撞事件出现的时候才能够成功,而这种碰撞事件的发生概率,在银河系内平均每一万年才会发生一次,可见在自然条件下观察现象的难度之大。看来我们能现在知道引力波的存在是多么的万幸呢!

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只是将自然科学的技术应用到了人类行为的研究上,与其他学科的做法相比并无二致。为了提高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心理学家还非常重视随机取样和样本的代表性,这也大大增加了研究结论的适用性。需要注意的是,随机取样和我们上一章中提到的随机分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随机分组是真实验设计的必需条件,通过随机分配,每一名被试被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机会完全相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无关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而随机取样则是针对被试的选择问题。当需要随机取样时,我们要用同一种方法在研究总体中抽取出一个样本进行研究,并且要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完全相等。比如我们在进行全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时,要以全国所有的老年人作为总体,从中选取一部分老年人作为样本进行测量。这个样本的选取就必须是随机化的,以尽可能地避免取样地域、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干扰。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需要随机取样。应用研究的目的是将研究结果直接应用到现实生活情境,比如预测民意测验的可能结果,这就需要重视取样随机性和样本代表性的问题。而典型的基础心理学研究,目的在于对理论进行验证,并非为了直接解决实践性的问题,所以并不要求太高的生态效度,也不需将随机取样作为研究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生物学家不会随机抽取细胞做研究,化学家也不会随机抽取化合物做研究,医学研究更不会通过随机取样抓来小白鼠以代表整个物种。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不关心实验情景能否反映现实生活的情境,但这并不表示基础研究没有应用价值。信息加工理论正是通过实验室中的基础研究所验证,而这一理论现在早已应用到汽车驾驶室的仪表和操作环境设计之中,也成为了用户体验、产品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

并非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为了直接预测具体环境下的事件,所以生态效度的问题应该辩证、灵活地去看待。基础研究对理论的每一次验证,都是在为心理学应用于实践夯实根基、积蓄力量。

(二)渐进整合

也许你曾在网络或报刊上看过这样的头条“有机化学领域取得新的飞跃!”“生物实验实现新突破!”——制造这种“突破性”的新闻是媒体用来炒作的惯常伎俩。但是对于科学来说,一项实验恐怕未必能带来整个学科领域的大跨越。尤其是心理学,它缓慢的发展过程不是没有原因的。每一个心理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慎之又慎,而且绝不会根据一两项实验就能够确定一个理论的有效性,哪怕这些实验的结果验证了该理论的预期假设。相比于“跃进模式”,心理学更注重“渐进整合”,在方法上具体表现为关联性原则和聚合性证据原则。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听到或看到“某一癌症治疗新方法问世了、科学家研究出了充电5秒中1电不用充电的电池”等等报道,但在现实中,却并没有实际的看到或应用到,有的时候可能只是理论的推演或者是局部实验的特例等。

关联性原则是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更新时,概念演化必须要遵守的金科玉律。一个新理论的提出,必须要与前人已经确立的实证事实形成关联,也就是说,新的理论不能只针对全新的情境,一定要能够解释旧的事实,并且兼容、囊括旧的知识体系。假若新的理论与已被证实的事实证据相矛盾,说明理论本身就解释不通;若新的理论与旧的科学体系毫无关联,看上去似乎是一项全新的发现,但其实质就像空中楼阁一般,并不具备说服力。不能解释以往事实的新理论,绝不能完全取代旧知识,更不是对过去科学知识的完全超越,只会形成新理论和旧理论相互竞争的态势,直到出现一个更好的理论将二者进行整合。所以,唯有满足关联性原则,一个新的理论才有可能推进科学的进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没有完全推翻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而是为旧理论限定了“宏观世界和低速运动”的边界条件,用新理论解释了更为广泛的现象。这就是关联性原则的必要之处。

科学研究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公众难以意识到的。通过一项科学实验完全确定某个问题,或是支持某个理论并排除其他理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事情并不像媒体和影视作品中描绘的那样,一个实验能发挥那么强的关键作用。科学的共识是渐进整合的,科学家们往往要评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实验研究的结果,才能得出结论。这些研究虽然各有瑕疵,但是每个研究都能够提供部分的证据和答案,科学就是依赖于对大量研究总体趋势的评估蹒跚曲折前行。

这种证据评估的原则就是聚合性证据原则,也称作操作聚合原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人类行为活动,所以心理学实验具备高度模糊性的干扰因素,每一个实验的结果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混淆变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相互弥补彼此的瑕疵。假设已有甲、乙、丙三种理论可以解释同一个现象,这些理论都有实证证据证明其存在。我们发现,一部分实验的数据结果支持了甲、乙理论而否定了丙理论,也有一部分实验数据结果支持了乙、丙理论而否定了甲理论。所以,乙理论目前就拥有最强的聚合性证据,因为我们不仅具备证实乙理论的数据,也有证伪与乙理论竞争的其他理论的数据。

只有把大量研究的数据结果汇总起来,我们才能作出最有力的推断。元分析的统计技术就提供了一种更为严谨的方法来整合不同研究的证据。元分析将针对同一现象的不同实验的数据结果汇集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以效应量的分析来消除单一研究的不确定性,也为前后矛盾的实验结果、相互对立的理论争议带来一个明确的答案。渐进整合的模式为科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目前也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共识,让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多重原因

我们能搞明白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我们也能弄清楚金星与火星的运行,可我们却无论如何也看不透人心。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的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共同决定的。

看来,“人心叵测”真是这样子的!心理学原来是比其它的科学研究更加复杂的一门学科!

影响人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分成遗传和环境两大方面。遗传即是以基因为传递物质将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环境因素则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家庭、学校、社会是主要的环境因素。关于影响人类心理发展的两大动因,心理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也被称作“天性-教养”之争。最初,高尔顿、华生等学者认为两类影响因素“非此即彼”,其中一种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到了百分之百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逐渐发现,用唯一的原因是无法解释得通许多人类活动现象的,必须探讨各种不同的因素对某种特定行为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加以整合,才能完整地阐释清楚和该行为有关的因果关系。所以,发展心理学家将争论的重点放在了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各自的作用大小上,产生了“会合论”和“成熟势力说”;再后来,心理学家们认为二者的作用并不是一种简单可叠加的关系,而是动态地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由此开启了“相互作用论”的新视角。

与“天性-教养”的理论之争一样,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也必须具备原因多样性的观念。而人们往往会带着预设偏见,把问题想像成简单的、单维的,想当然地以为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心理学家们广泛研究过学习障碍的原因,有结果发现学习障碍和脑部的病变有关系,也有研究表明学习障碍还有遗传方面的原因。这样看来,学习障碍似乎纯粹是因为生理方面的问题,但是作出这样的结论是盲目的、不正确的。因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早期学校教育中部分指导性经验的缺失、贫困的家庭环境也是造成学习障碍的可能原因,因此学习障碍是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虽然在大多数心理学研究中,某个单独的变量只能解释某种现象或行为的很小一部分,但是这并不表示这个变量无足轻重。对于一个产值上亿的上市公司来说,员工的工作倦怠也许只是影响其工作绩效的百分之五。但若通过对员工倦怠感的心理干预,就能够使该公司的利润提升五个百分点,那就是数百万的经济价值。所以,多重原因的事实并没有降低任何一个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的重要性。

我们在上文中还提到了多种原因对结果影响的交互作用。具体地讲,交互作用就是指一个自变量的影响效果依赖于另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由于交互作用的存在,多个变量共同作用时的整体效应,会和每个变量单独作用时的效应完全不同。这正是心理与行为研究复杂的地方,也同样是使它神奇和令人着迷的地方。

思考与讨论:

在阅读完今天的内容后,请试着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心理学科学的发展会如此缓慢?为什么想要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要评估几十个、甚至成百个实验的结果?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在昨天的思考与讨论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因素,并设计了一个实验。经过今天的学习后,你会如何完善你的实验呢?你认为你的答案是唯一且正确的答案吗?为什么?请给出论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