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感情
文字的“天马行空”
其实昨天的文章,我写了好几个开头,有不小心搞丢的,也有写不下去的。虽然最后出来的“毛胚”还很粗劣,可是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内心还是说得过去的。
比如说,我在《眼前的时光(四)》里的译文,大家一致好评,可那么逻辑清晰,解说生动的评析不是我的“真实水平”,友友们赞扬越多,我心里越是局促不安。
假的,假的,亲们,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时候临摹世界名作,都是用最好的原创,对,就是平时“瞻仰”用的,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以后写文还是不能“借鉴”别人的语言,欺骗别人很容易,能让自己心安理得却很难。
简友“穿越中的书生”,他的文字别具一格,什么文体都敢尝试,看书多,遣词造句都有别于一般人,“蜀地多才子,川地出奇人”,此言不虚啊,朋友们有暇去看,一定会被他“怪味豆”一样的文风迷醉。
怎么说呢,在天涯上看过很多张抗抗一样牡丹般雍容华贵的文章,辞藻华丽,让人眼前一亮;也有博友“且听风吟”那样嬉笑怒骂,把各种正在进行的国内国际新闻巧妙穿插起来的“关东煮”;甚至还有野蛮霸气“水瓶魔女”剑走偏锋大书特书她国内外一打初恋男友,真的,有好几个国籍的,她本人英语也很溜,真正了解她这个人,你甚至有点喜欢她的直率真诚和活泼开朗的阳光心态,比如我文中有错别字,别人不说,她会很直率的挑拣出来告诉你,锋芒毕露一点 ,本质不坏的。
还有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糖夫人” ,哎呦,她大长腿、小蛮腰、瓜子脸、天鹅颈,白皙皮肤,性感妖娆,名牌包,法国香水,钻石项链时长闪亮登场,文字写得少,她有事没事就脱掉外衣展现她傲人的身姿,女人看客很少,那些男人们在评论区几乎有点鬼哭狼嚎,什么评论都“不遮不掩”狂轰滥炸过来,她也不怯场,什么话头都能接住,你闯进她的博客,推开门一看,哬,进错门了,这是“醉香楼”花红柳绿“怡红院”吗?她就好像那姿色俱佳的秦淮河上的“杜十娘”,那些男人不看白不看,背着老婆,背着熟人,拿一个陌生美女消遣,各取所需,存在即合理,挺有趣,热闹的不行。
张蹇和沈寿的情缘
《意大利皇后爱丽娜画像》
【沈寿画像】
我想,我这人容易心跳加速,热血上涌,心脏难受,所以,看到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到一篇妙不可言的文章,我都容易激动,我曾经对友友说:我以后会死于心脏病的!她不太相信我的判断。
人啊,情深不寿,可是,谁又能不喜欢听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生活需要想象,文字的春夏秋冬,想象的天马行空 ,说不清理还乱的儿女情怀。
张蹇,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据说南通纺织工厂很多前身就是他创办的,中国棉纺织行业早期的开拓者 ,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是一个真正“弃官从商”“实业救国”的典范。
沈寿原名沈雪芝,娘家苏州古董商人家庭,也许耳濡目染,这小娘子对美有一份独特的领悟,身居深闺,穿针引线刺绣的花、鸟、虫、鱼颇具雅韵,在16岁已经在她家乡方圆百里已经博得好名声,因为慈禧太后70寿辰,她和伉俪情深的夫婿于觉“通力合作,夫君书画俱佳,由他临摹家中的古画《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作样本,沈雪芝不顾身孕,照着夫君的画稿日夜飞针走线,终于在慈禧太后生日前赶制完成,夫妻俩面呈太后,太后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绣品,亲自书写“福”“寿”二字赐予这两个小夫妇。
自此,沈雪芝改名为“沈寿”,有些事情祸福相依,因为清政府委派,沈寿有了去日本进修刺绣艺术的机会,她擅于创新,学习日本刺绣注重画面的立体感,利用光线,透视、实虚,让“绣品”生动形象起来,回国后,她进行了大胆改革,发明了“仿真刺绣”;另一方面,她那次怀着身孕给慈禧太后绣寿礼,呕心沥血,动了胎气,竟然小产,留下病根,从此不能再生育孩子,夫妻感情出现了罅隙,丈夫在外室娶了两房姨太太,夫妻感情从柔情蜜意到后来的薄情寡淡。
从日本回国之后,她的“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在北京开设自立女红教习所,把自己刺绣技艺倾囊相授给学生,她教学严谨细致,从不藏技,是一位德才双馨的好老师。
过了两三年,她三十多岁的时候(具体多大记不得了),应慈禧太后的旨意,她又用“更上一层楼”的技艺为意大利皇后爱丽娜绣肖像,也是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意大利皇后,沈寿不敢有丝毫懈怠,她绣得《意大利皇后爱丽娜画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身上衣服的羽毛纹理都很清晰,皇后眼睛灵动清澈,似乎在说话……皇后很喜欢,赠她金表一块,自此,“刺绣皇后”的称号名扬天下,她又绣了《耶稣像》,获得那一年美国20届世博会的一等奖。
辛亥革命之后,北京女红教习所难以为继,应张蹇之邀请,沈寿于觉夫妇赶往南通女红教习所任教,她任主任兼教员,丈夫于觉前往上海办学校,那时候 ,夫妇俩已经貌合神离,丈夫娶小妾,两人同床异梦,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沈寿心情抑郁苦闷,她更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自己的刺绣钻研和桃李满天下方面。
张蹇比沈寿大19岁,两人结识时,沈寿四十多岁,张蹇已经是五六十岁的男人,不过,也许是“眼缘”,沈寿身上的知性美和端庄娴雅的气质让这个“清末状元”一见倾心,两人长期合作,朝夕相处,感情一天天加深。
沈寿这时候身体已经病弱不堪,张蹇为了她静养,让沈寿搬到他“谦亭”别墅居住,不过,沈寿担心别人的风言风语,让自己的女学生搬过来陪她一起居住,张蹇不满意,后来竟然为了她在教习所附近建造了“壕阳小筑”,沈寿住前院,张蹇住后院,闲暇时候,他就去前院找沈寿闲聊,他为她讲诗词歌赋,张蹇为她写了多首情诗,什么鸳鸯呀,比翼双飞啊,不过沈寿都坚持住一个女人的底线,很巧妙的拒绝这个老夫子的情感表白。
两个人隐忍的感情一天天加深 ,可惜的是沈寿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知道沈寿一直有一个心愿,想写一本绣谱,于是,她口述,他执笔,两人每晚一个写,一个说,历经三年,《雪宦绣谱》问世,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刺绣理论和技法的书,文字美,为后人学习刺绣技法提供了版本。
张蹇的深情,沈寿非常感动,她曾经剪下自己的青丝,用病弱的身躯,一针一线,刺绣出张蹇的手书“谦亭”,睹物思人,这是一个女人情感回馈的表示吧。
48岁,沈寿香消玉损,撒手人寰,张蹇悲痛不已,依沈寿遗嘱,她死后不葬于于家墓地,葬在给她人生一点温情感觉的南通,和他,生不能在一起,死,可以距离对自己好的男人近一点更近一点……
后来的故事,就是于觉对张蹇的“笔墨官司”,他在妻子生病前后未给予一丝一毫的照顾和体恤,死后,却要拍卖她很多藏品,都被张蹇一一拦了下来,五年后,张蹇也离开人世,葬在距离沈寿不远的地方,静静的相守,想想他们地下可以常聊天谈心,永生相伴了。
张蹇和沈寿的感情为世俗不容,
但是他对沈寿的扶持、怜惜,病榻前的照顾,又让这份隐忍的感情显得很高贵。
也许真正爱一个人是不分年龄,没有理由,甚至没有对错的!
我喜欢这个纯净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