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
大家好,这一节我们接着分享《人间世》中“颜回见仲尼”的故事,上回说到,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听说卫国国君残暴专权,于是打算用自己的平生所学到卫国劝谏;
本以为老师能够表扬他,却没想到孔子听到后,马上给颜回泼了一盆冷水。
在表明立场之后,孔子先后用了换位思考、预设后果、引用历史典故等手法,去说服颜回,生怕这个好学生一时想不开往火坑里跳。可是,颜回似乎并没有死心……
颜回说:“我自己行为端正又谦虚,做事勤勉又专一,这样可以了吧?” 颜回的意思是,我不说教,只用行为来感化卫王,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我都这么卑微了,卫王总不会加害于我了吧。
而孔子听了之后,却说:“哎,这怎么行呀!卫君气势凌人、喜怒无常,谁都不敢违抗他,他能为了让自己内心愉快一点,就压制所有劝诫的言论,可见小的德行是不能感化他的呀!这么一个固执的人,即使表面接受了你的观点,内心也不会有任何反思。现在你要去纠正他,要用什么样的办法呢?”孔子绕了个圈子,表面上是在说卫君顽固不化,其实是在影射颜回的固执己见。
颜回较真的劲头也被激起来了,于是认认真真地给了一个方案,他说:“我 ‘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怎么样呀?”
所谓“内直”,就是保持自己内心的正直,向自然看齐,符合自然道德的要求。因为我和天子就都是自然的子民,那么我们在内心上就是平等的。这样一来,我说的话就是天说的话,即使我说错了,别人也会认为我有赤子之心,而不会跟我计较。
而所谓“外曲”,就是随大流,把自己和别人摆在同样的位置,比如抱拳、鞠躬这样的礼节,别人做,我也做,我只是做大家都做的事情,遵循普世的规矩准则。这样一来,卫王就不会针对我、专门挑我的毛病。
所谓“成而上比”,就是效仿古人,言行举止全都符合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我想要说一个道理,就引用前人已经说过的话,这些格言警句自古就有,不是我自己编造的。这样即便语言有直率的地方,也都是老祖宗的意思,不是我出言不逊。
简单来说,颜回的办法有三个:第一,与天道同行,用真诚正直打动对方;第二,与大众同行,利用法不责众的道理保全自身;第三,与古人同行,因为保守复古而不越轨。总之,只要对方说自己有过错,那么过错不在自己,而是错在老天爷、错在世人、错在古人。颜回不愧是一等聪明人,一番上纲上线的言论下来,天道、人道、古之道都成了自己保护伞,自己想要说一些逆耳忠言,但什么锅都不用背,什么错没有,简直厉害。
可是,孔子竟然还是不满意,说“还是不行!你这一套做法,想要执行下去,还是太复杂了。虽然不会给自己惹来祸患,但是也起不到感化暴君的效果。”言外之意就是,你颜回太执着,一味地思考防御之术,竟忘了自己自发前行的初衷。
这下,颜回实在没有办法了,干脆直接请教老师该怎么做。
孔子说:“你回去斋戒,我再告诉你。你且仔细想想,用自己的成心偏见去做事情,哪有那么容易?大家各执一词,还能达成共识,这不是见鬼了吗?”这一个道理,在《齐物论》中讲过“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如果每个人都拿自己的意见作为衡量标准,那么谁没有自己的标准?难道只有智者才有吗?愚者也有啊!
颜回迫切想要知道老师的想法,于是说:“您也知道我家很穷,不饮酒、不吃荤已经好几个月了。这可以当作斋戒了吧?”
孔子说:“你这是祭神的斋戒,不是心斋。”
颜回又问:“那请问,什么是心斋呢?”
孔子看到颜回态度有所改变后,终于开始告诉颜回正确的做法了。他说“心斋”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若一志”。也就是说,首先要做到意念专一,停止游思浮想。你看,刚才颜回想尽办法要感化卫君,就是想得太多了。
第二重境界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不用耳朵听而用心去倾听,不用心领悟而用气去感应。为什么呢?因为用耳朵听,只能听到外物的声音,我们对应到《齐物论》开篇所讲的“天籁地籁人籁”,耳朵最多能听到人籁;而用心感悟,就能感应到现象,感应到地籁是“万物以息相吹”的结果——但这些东西还是太浅显。
只有用气,才能感悟到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第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就是“心斋”,而“心斋”的精髓在于“虚心集道”。孔子说,气是空明的、能容纳外物,而道,恰好只能聚集在清虚之气、清虚之心境当中,所以这个状态叫做“心斋”——把心给清空,道自然就来了。
这与佛教的“空”如出一辙。在佛教里,“空”与“有”是相对的。当一个人有想法、有成见,那他就静不下心来,就会浮躁、就会焦虑、就会悲伤、就会有杂念。而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把心清空”,那么就能放下自我、放下成见,让自己和周围融于一体、坦然处世。如此,好运自然就会到来。
颜回很聪明,听老师一点拨正道,马上就觉悟了,说到 “老师啊,我不知道“心斋”道理的时候,总是想着自己、不能做到忘我;听了您的解释,我便瞬间忘掉自己,这样可以算达到心灵空虚、清洁的状态了吗?”
孔子说:“对啦!我告诉你,你要真是想去卫国,那你作为客卿,进入卫君的小圈子后,要做到不为名利所动,也不时刻想着什么济世救人。别人能够接纳自己的意见,你就说;别人听不进去、不认可你,你闭嘴。你的内心要像一个空虚的房子一样,既不封闭,也不被外物撩拨。心思凝聚专一,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时候,再有所行动——这样你就修炼得差不多了!”
孔子补充到:“绝迹易,无行地难。”不走路、什么都不做,很容易;走路、做事,却不留痕迹就很困难了。听人指挥、按照命令办事,很容易;但遵循自然之道、保持内心的良知,却很难。
孔子又说“你知道有翅膀的东西会飞,却从来没有听到过,不要翅膀而能飞吧!你知道读书人能明事理,却从来没有听过,文盲白丁也能掌握大智慧吧!”没有翅膀但能飞的是谁呢?前面说“列子御风而行”,这是不需要翅膀也能飞的人;同样的道理,普通人不能理解的大智慧,也可以是内心空无一物的人呀!——这种人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内在修炼,做到了大智若愚,到达了走路但不留痕迹,做事但无所谓功名的地步。换言之,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知而知是为大知呀!
上面这一段说得很玄乎,但道理很简单,四个字——“虚室生白”。“虚室”不是指空房间,而是指虚空的内心;把内心打扫干净就像给房间除尘,去掉成心偏见、去掉刻意勉强,自然能把大智慧、大光明邀请进来,就好比你把房间打扫干净,眼前自然敞亮通透。
而内心的通透还不止于此哦,到达这个境界就能够“吉祥止止”了,吉祥就是大吉大利、好事、福报,两个“止”,第一个是动词表示“停止”,第二个是名词“安定平静的内心”。也就是说,果真能扫除成心与刻意、放空内心,自然可以让吉祥福善停在平静的心境上了——“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只用了这八个字,微言大义,而且给人通透有空灵的美感。
这种状态,叫做“坐驰”,身体坐定而心驰神往。如果真的做到了耳目感官向内心联通、不为外界所动,那么鬼神都会来依附你、任你摆布,更何况是人呢?万物都可以被感化,上古神话中的尧舜、伏羲、几蘧也不例外,何况是普通人呢?也就是说,颜回你达到这种境界,再去想感化卫王的事儿吧!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孔子始终没有指责卫君,而是用这个事,让颜回发现他自己身上的问题。如果别人固执己见、头脑闭塞,又怎么能企图感化别人呢?如果想让世界更好一点,不如先立住自身,把自己内心的成心刻意打扫干净,让吉祥智慧不请自来。做到了这种程度,万物都可以被感化,更何况是人呢?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看不惯的事情,或者是求而不得的结果。在复杂的人世间,想做一个好人,有时候也是很危险的,那如何生活而不“自伤”呢?
按照庄子的思想,要“心斋”、要“坐驰”。“心斋”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放下小我,放下小我对别人的偏见、对外物的执念,让心灵获得自由和宁静;第二层意思就是,以入世之精神,去做出世之事业,正所谓“绝迹易,无行地难”,依照自然之道行事,不强行按自己的意愿为人处世,不刻意在世间留下痕迹。当我们能够保持这份内心的虚空,与天地浑然一体,自然就能够与任何人和平共处了。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讲完了《人间世》篇的第一个故事——“颜回见仲尼”。
明天我们来讲第二个故事“叶公子高将使于齐”,看看叶公子高向孔子请教了哪些问题,孔子又给出了什么回答吧,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