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买错的衣服,没有买错的书
每次,在京东书城或当当网上浏览,回头检点自己放在购物车里的书,考虑要不要删除几本时,我总是用这句话来怂恿自己点击全选、确认,把它们统统买下来。
的确,男人买错衣服是常事,尤其是我这样粗枝大叶的爷们。商场里的镜子极具欺骗性,在商场左顾右盼觉得很好,回到家突然感觉穿不出去了,或者还没来及穿,体重就发生了变化。在买衣服方面,我一直惭愧自己是个不成熟的消费者。
然而,书是不会买错的。或许这时候不喜欢,过不了多久就喜欢了。再则,别管你喜不喜欢,它的存在终归有它的价值,它的背后一定也有我们这些读者不知道的故事。另外,或许自己不喜欢,但是总有别人喜欢。家里要是来了亲戚,想拿本书又不好意思拒绝,正好把它摆在外面,挡住客人的视线。
这样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显得自己很不大方似的。确实是这样,家里的摆件、玩具什么的,客人要是开口要或者表现出特殊的喜爱,我一定毫不犹豫送给他们。原来单位组织到郊区活动,同事们多半用购物券买一些家居用品,实在没啥可买的就买箱鸡蛋、小米。我每次都会买一把高粱杆子做的扫帚。因为只要家里来一个客人,阳台上的那堆扫帚就会消失一把。
惟独书本我不舍得轻易奉送。这是一种怪癖吧,别人 拿走的书,明明可以去买一本同样的回来。但是我总觉得那些曾在暗夜孤灯下与我相对的书,那些只有我能清晰辨认的留痕,也像身体的胎记一样私密。比如同样是湮湿的痕迹,这一页是泪痕,那一页是带到厨房里等着饭熟,不小心洒上去的水渍,那一页又是在病中,因为把茶碗药碗饭碗都挪到床头柜上,不免把书蹭脏了。每添一道痕迹,这本书在我眼里便又增值了不少,金贵几分。这痕迹,有些是用眼睛看不到的。
然而,说没有买错的书,这句话有些绝对了。前几天买了一批书,有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觚不觚录》,吴国伦的《藏甲岩稿》、《春秋世谱》,文震亨的《长物志》,高濂的《雅尚斋诗草二集》,屠隆的《安罗馆清室》、《考盘余事》,袁宏道的《袁中郎全集》、《徐文长传》、《袁中郎集笺校》 ,浙东四大史家之一张岱的《陶庵梦忆》、《石匮书》和清代岭南大儒梁章炬的《归田琐记》。其中有几本我怀疑是盗版的。倘若要我一二三四地列举正版与盗版的区别,我肯定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只是凭着第一眼看到它的感觉,凭着深嗅一口气时感受到的气息,凭着我摩挲它的封面与内页的手感,感觉自己上当了。
本来我以为自己对书像对食物一样,是极其不挑的。不像我爱人,看哪一本书居然还要专挑某个出版社的。我就从来没有好好打量一下自己的那些书来自哪个出版社。不过有时也能感觉到纸页的质量以及字体的选择对阅读愉悦感的影响。比如这次买的这些书里,有一本是全文黑体。我们平常是拿黑体字做标题的,正文从来没有用过黑体。好在短暂的不适之后,我很快就忽略了字体的不方便,沉浸到文字里去。
在网上买书,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一是可以随时逛书店,二是在我现在居住的这座城市,我尚未遇到自己真正爱逛的书店。我惟一的选择就是单位附近的那个小书店。书店很小,不到十平米吧。你想看的书,里面肯定没有。里面有的书呢,除了少儿漫画、教辅图书、养生菜谱以及五元一本的小说以外,别的书都用塑料严严实实包裹着,除非你非常熟悉它,不用打开也能描摹它的音容笑貌,否则,这样的“盲婚哑嫁”,和网上购书有什么分别呢?还不如在网上,起码可以看到目录,看到内容简介。这个小书店,我之所以常去,一是因为它毕竟是个书店,不是隔壁的四川小吃店渔具店化妆品折扣店,二是书店的老板是个安静的人,在里面站再久他也不会过来招呼一声。
以前在北京时,我想看的书,在西单图书大厦一定会有。但是,我不具备常去那里的条件。更关键的是,那根本不是书店,是书仓库,是书海,我一进去就晕了。我怎么知道自己要去几楼,我又怎么知道上楼之后是向左还是向右,方向正确了,我要的书又在第几排第几列呢?就算我翻山越岭到了正确的地方,那本书恰好在某个人的手里,某个人坐在光洁的地板上,脚边摆着一瓶纯净水,手里攥着一个汉堡包,一副不读完不罢休的做派,我又该怎么办呢?
我要逛的书店,应该比图书大厦小很多,比旁边的小书店大一点。这样我去过几次就会像个胸有成竹的老顾客。还应该有个让人觉得很舒服的老板,沉默也好,寒暄也好,都恰到好处,不会抢了书的风头。
这样的书店。我曾经遇到过,而且不止一个,有好几个。
记得以前离校不远处有三家书店《风入松》、《万圣书园》和《国林风》被并称为三大民营学术书店,分别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王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苏里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欧阳旭创立。尤其是风入松,每个顾客走进书店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一行字,不是“偷一罚十、不准撕书”,而是“人,诗意地栖居”。尽管旁边不远处就是一家录像厅,通宵达旦回荡着暴力片、恐怖片的咆哮和尖叫,但是这三家书店独特的人文气质和学术氛围,令每一个顾客都可以忽略这条街的喧嚣。我不知道那几家书店现在还在不在,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那些长发飘飘的历史系女生,是否还像当年一样,步行可达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二家和第三家的风格,还是不说了吧,为尊者讳,即使萍水相逢,也该有尊爱之心,何况还因书而有了几次浅淡的交往呢。
回忆这几家书店,就不能不说这几家书店所在的那条街,就不能不说那条街所在的那个城市和那些喜欢历史研究和哲学探讨的经年好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