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者”笔记

2018-06-23  本文已影响4人  青青_27e3

   

“啃读者”笔记

      这几天的“啃读”,好像又抓住了一些东西。王老师的解读与其生活阅历相链接,不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就是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把薄的东西读厚。

      尤其在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他的标题是:一个老年人的悲哀。从自己的中学老师写起,而杜甫,而自己。文末叹息道:但愿像我这样对人生并无奢望,一心一意想当好一个教师的知识分子,不再受此侮辱和迫害。那样,我死也瞑目了。他喟叹中国的儒家文化,总是先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注入一种高远的社会理想,难以企及的道德理想,让其激情满怀。它不引导青少年首先从认识人生、认识现实、认识人自身开始,而是把社会的阴暗面小心地隐藏起来,再把人抛到人生的竞技场上,让现实躬身鞭挞这些梦幻般的青年。待到他知道必须给自己垒一个人生之窝的时候,已经是在充分意识到人生险恶的时候,并且也是在他的精神意志受到严重挫伤之后。在这时,他的人生栖息地已经不再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驿站,而是等待死亡的“最后的晚餐”。

    杜甫的茅屋,就是这样的一所身心的最后庇护所。“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写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对峙,他们或许并无恶意,但会在老年人和成年人的痛苦中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王维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之所以成为一个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其主要原因便是他更多也更深入地接受了佛教学说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作的审美风格,因而他又有“诗佛”的称号。

      分析《蜀道难》中语象、物象与文象的统一,解析李白的天纵诗才,与王维、杜甫画面感的不同。

    柳永词中的以男观女,以女定男,导致词风的由雅返俗,以俗代雅,才使得柳词愈发民间,接地气,广为传唱。

    至于韩愈这个文以载道的首倡者,诗却不同于他的文,甚至是对言志载道的反叛。他引身边琐事入诗,一个掉牙也写好几首《落齿》。用纯个人的生活体验,来反对矫情虚饰。这种散文化的诗,极少旧有比喻和象征,我真是不喜欢——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