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宋词,女孩的心灵美容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绿杨堤畔闹荷花/未入选《唐宋名家词选》 的五首佳作

2016-03-19  本文已影响766人  马风
绿杨堤畔闹荷花/未入选《唐宋名家词选》 的五首佳作

1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这是一首闲适之作,属于词中小品。没有大背景,大情境。只是一个人一次随意的活动,以及由此生出的一份心境。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令人感到亲近,平和,自然,恬静,因此具有了别是一番滋味的艺术魅力。

是个夜晚,近乎半夜,词人没有睡意,在一处靠近水的地方,慢悠悠地走来走去。季节刚过清明,可却觉着已经到了春末。这里有个“伤”字,仅仅一个字,倒一下子触碰到了心情上。行动与思绪由此纽结在一起了。所以“遥夜”出来“信步”,看来无心无意,其实是被什么牵扯着,不能不这样。

紧接着是两句景色描写,有“雨”不大,“几点”,因夜却有“声”,可让“风”压抑住了。空中有“月”,却是“淡”的,也有“云”,飘来飘去。这一切,都在“朦胧”中。

一字一句,绘声绘色,细致入微。是词人所见,更是词人所感。“朦胧”的,乃是他的心境。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那些景物与其说在空中,莫不如说在他心中,或者说既在空中也在心中。

接着,此间的感受越发多面化立体化了。闻到了“香”,听到了“语”。而“香”是和“桃杏”,和“依稀”,和“暗度”融合在一起的。“语”则是和“秋千”,和“笑”和“轻轻”融合在一起的。词人对外界体察得这么细微,这么透彻,可见心智的聪颖灵敏。而在文字上,呈现的又是这么活灵活现,则可见文采的非凡。

最后两句又落到前面那个“伤”字上。世界这样辽阔,自己那么一点点“思”与绪”,却没有存放的地方,这就难免夜不能寐,举步彷徨了。

2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暑,清风散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仲殊《南歌子》)

作者仲殊,曾有举人功名,却遁入空门为僧。这首词,是他身在俗世时,在外漂泊无依,发出的吟唱。

一开篇,描绘出来一个恢弘的图画,有山有水有路有沙,显示出他漫天漫地四处游荡的行踪。日复一日,春花秋月,就连“鸟”也在啼叫声中,怪怨岁月犹如东去的江水,流逝得太快,太无情义。可他正“在天涯”,而且“又是”,而且正当“凄凉时候”。游子那份孤独寂寞,辛酸疲累,怎一个“苦”字了得。

上半阙是大处着笔,下半阙则细处落墨了。表现形式的从疏至密,也反映出心境趋向深度的轨迹。

具体表现在,上半阙流露着那么浓烈的“凄凉”,下半阙却转向平静怡然了。眼中有了鲜丽的色彩,有了奇妙的情趣,“绿杨堤畔闹荷花”。“荷花”,仿佛有意与人玩耍嘻戏,在“闹”。其实呢,是人心在“闹”,情思在“闹”。

还有“那人家”,也始终“记得”,在那里买酒畅饮,一醉方休,此刻,嘴唇边,还留着酒香呢。

词人对人生感悟的大起大落的变化,大概也是后来皈依佛门的一个伏笔。遗憾的是,没有修成正果,竟以自縊的方式,黯然离开人世。

绿杨堤畔闹荷花/未入选《唐宋名家词选》 的五首佳作

3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做断肠声,老来无泪倾。/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李弥逊《菩萨蛮》)

这是送别之作。此类词,极常见,写出独具个性的,颇有些难处。

李弥逊这首,视角很狭小。但正是“狭小”,才有了向深处开掘的优势。把与妻子告别那一瞬间,流泻出的一缕情愫,淋漓尽致的吐露出来。

终日相守的多年夫妻,因避战乱,即将天各一方,依依惜别。难以割舍的思绪,浓得无法化解,可体现的方式,却又是极平和极细密的,不见激动悲怆,一切离恨都潜藏在高度压抑的字语中。

没有“长亭别”,没有“断肠声”,全是因为一个“老”,已经“无泪倾”了。可此情远远胜过号啕大哭,更撕心裂肺。

“帆影疾”,船已远去,只留下“舟痕碧”。语重心长道出的“影”与“痕”,“疾”与“碧”,寄托着重重的相思。本来还可以凭借鸿雁捎来“锦字”信息,也无望了,它们早飞走,“无雁回”。这可彻底的“无泪倾”了。

4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晨,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稍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张抡《踏莎行·山居》)

题旨为“山居”。词意全凝聚在“山”与“居”上,笔墨异常集中,抒写随之极透彻深切。一个“秋”字,点明季节,笼罩住氛围,立刻有了点睛的功效。

词的层次分明,先以“潇洒”,“图画”統而概之,后面跟上的两句,极妙。有树有花,有位置地点,更有色彩。这一切,又是经由对偶特别工整的句式描画出来,“丹枫”对“黄花”,“万叶”对“千点”,“碧云边”对“幽岩下”,精确精美,却又自然和谐,没有生硬雕琢的痕迹,让人拍案叫绝。以上即为写“山”。

以下乃是写“居”。由“喜”和“怜”,表达了居者的心境。而心境又是由“晨”,“夜”,“明月”映衬出来的,不染尘埃和污垢。

最末两句落实到散淡清闲上,语句颇为轻松。与凡俗的“野人”常常一道举杯畅饮,也忘却身份,海阔天空的说些闲言碎语。“居”的超然乐趣,尽在其中了。

整首词,文字通俗质朴,亲切随意,如话家常。但读后有如也喝了“松醪”,醇香满口,余味不尽。

5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汪元量曾是宋朝宮廷琴师。宋于1276年降元后,他跟随三宮被虏北上。这首词就是写在离开都城临安前的元宵节那天,倾吐的肝肠欲断的绵缠悱恻之情。

元宵佳节,这原本应该是个喜庆开怀的日子,可词中呈现的情景截然相反,无比的黯淡,荒凉,哀痛,悲凄。它的独具一格之处,恰恰是一反节日题材为应景之作的常规模式,而与忧国忧民的重大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分量和意蕴。

做为宮中人的词作者,曾经亲自感受过的“风流”,“月台花馆”,“豪华”,全都“荡尽”,化为散尽的烟云。眼前尽管闪耀着“万点灯光”,可没有丝毫往日的亮色,充塞在心中的唯有“羞”,“恨”,“泪流”和“离愁”。为强化远去塞北的朱美人,王昭仪等等宮娥的凄惨命运,引用“东皇”,“昭君”的典故,而令因国破家亡带来的悲切思绪,更为凝重,浑厚,深沉,悠远,并与千秋历史融化在一起。

身为宫廷琴师的汪元量,会不会也由“手捻琵琶弦索”,联想到自己有过的辉煌日子,不禁仰天长叹吧。

绿杨堤畔闹荷花/未入选《唐宋名家词选》 的五首佳作

(以上排位,以作者生年先后为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