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明白的道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upc(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3306265/
最近碰到的几个现象让人感慨,有些道理怎么讲都讲不通。细究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无他,不在一个频道上。
有时候想想也挺沮丧的。明明可以几句话说清楚的事情,可是真的开口之后,却总陷入百口莫辩的境界。越是想说明什么,越是难以说明。鲁迅先生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明理之难,不在于理。难在何以为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一旦交流双方进入互相认同的语境,达成共识不过是举手之劳。问题在于,大家都能认同的语境是什么?谁能保证这样的语境一定存在?如何才能进入彼此认同的语境呢?
在当前人类的沟通体系中,建立于学术共同体基础之上的论文沟通模式,当属最高效的沟通手段。即便如此,也出现了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黄宇锡、小保方晴子和韩春雨这样一系列学术造假或涉嫌学术造假的现象。究其原因,大量的沟通要解决的是人群之间对同一主题认知不一致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贝叶斯更新。而在贝叶斯更新的过程中,无论是信号的发送,还是对信号的识别,都有可能出现偏误。这些偏误的验证,不是显而易见或一目了然的事情。因此,当韩春雨的论文送审之后,我们不可能假设有一位全知全能的神可以在第一时间判定出他的论文的可靠性。由于这种绝对可靠判定的缺失,一部分被利益渠道的造假就必然会出现。于是,激励理论里面的次优开始成为更现实的选择。
当我们把目光从学术界转向政治圈,就会发现,谎言已经深入骨髓的扎根于这个生态系统。美国大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个大选过程中的多次辩论,从来都没有把任何一项议题彻底辩明。常见的辩论策略永远是占理的时候讲理,不占理的时候讲情,情理都不占的时候把水搅浑。这种情况下,讲道理已经不是一个目的,而是退化为手段。于是,真理越辩越明也就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了。
再看现实中关于一些话题的讨论。例如最近异常火爆的《致滴滴》。由于新政导致的司机退出和春节巨大潮汐效应下的节前出行需求暴增以及司机返乡,大量乘客无法快速叫到车,进而出现了广泛的大幅度动态调价,一些网友就开始怀念没有网约车平台的美好岁月,强调垄断的平台伤害了用户。整个逻辑漏洞百出到不值得一驳,然而文章精准地抓住了大量刚刚习惯打车便捷性和物美价廉的用户突然再次遭遇到打车难和打车贵的现象时憋屈的心理,快速传播,引起了大面积缺乏思考的人群的响应和转发。在此过程中,各种相关角色不断卷入,立场和利益越来越多被关注,道理本身逐渐边缘化,讨论开始变成乌合之众的狂欢,政策给用户带来的伤害被扣到平台头上。一地鸡毛的世界里,人群们在下一个热点话题到来之后开始转移阵地。遍布网络的情绪发泄如同随地的排便,建设性的讨论遥不可及。
既然看不到讨论的结果,那就这样吧!
我们把世界留给那些踏踏实实在用行动来推动改变发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