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重阳,更新一切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端午,意味着我们已经临近这个夏天的中点,因为炎热,白日的时间变得越发缓慢。这就想起小时候,那些漫长而无所事事的暑假,那里流淌着真正的童年和夏天。
每度过一次暑假,身心都像经历了一次小小的蜕变。
尤其是到了乡野之间,我们会像小动物一样生出敏锐的直觉,渴望深入自然,用手脚去探索, 用胸腔去吸吐,让身体灌满自然的气息。
也会常常流连于各种新奇的人和事物,不认时间,只认日出日落,一次次地“沉醉不知归路”,那时的我们一定不知道,长大后活在两点一线生活里的自己会多么渴望再次“误入藕花深处”。
然后,等到星夜升起,在晚风里回到祖父母身边,“隔着窗棂/对望青山”,看着远处涌动的灯火,心中空无一物又似乎已被填满,如一汪池水,平缓地流动,任万物的影子滑过自己。我们就这样进入了这个夏天的最深处,“不需要沉下心来”,就能感觉到“此刻的幽远”。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 汪曾祺 《夏天》
后来才发现,那些不断被想起的记忆,反倒就是当时觉得无足轻重的时光。坐在草坡上被午后的太阳一遍遍晒过;失眠的夜晚,看着天花板上流动的暗影......越是简单,越是丰满,就像空白的纸上盈满了光。
那些记忆是一条细细的溪水,潜伏在我们逐渐干涸的心底。有时候既渴望它流动起来,又害怕它再次流动,尖锐地提醒我们“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现在才知道,很多事物当你身处其间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名字的,比如童年和故乡。只有当你失去、离开了它,需要呼唤它时,它的名字才会跳到你心里,对你产生意义。
就像小说家袁哲生在《夏天的回声》里所写的,“在我很小的时候,还不曾察觉年纪的年纪,我最关心的是母亲和蝉。”我们因沉醉于眼前的一切,而不知时光的流逝,不知自己正处于多么珍贵的日子里,恍然以为以后还会有无数个这样的夏天。
现在,我们时常还会有这样的感觉,“今日/和童年的某日多么相似”。因为闻到一种熟悉的气味,被某阵风吹拂,心情又变得潮润起来,感觉自己又和曾经的自己重叠在一起,并隐隐地从那里获得力量。
他在和现在的自己说,“今日/更应有无所畏惧的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