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系列(写给诗者的诗/文)简诗

词的演化与现代歌曲的思考

2017-08-31  本文已影响37人  麦麦sky

从唐诗到宋词,我们看到了文学形式的转变。不,应该是流行文化的转变,其实在唐朝就早已有词,宋代写的诗也丝毫不比词少,但是被我们记住的却是唐诗和宋词,因为那是主流文化。词是有音乐性的,用相同的曲子,在填上不同的词,通常是伶工所作,只在一些歌舞场所流行,这样的词在当时是被认为是粗俗的代名词上不台面的,被主流文化所鄙夷。正所谓“淫词艳曲”,所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不屑写词。我们能看到最早的词可能是李白的《忆秦娥》。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走向主流文化,个人觉得是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南唐李后主李煜对词有重大贡献,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其评价很高——将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爱写词同时又是属于上层阶级的君王,这让词第一次被统治阶级所接受。李后主前期的词多是风花雪月,没有赋予词很大的内涵,但是这种状态在亡国后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于“愁”的描写影响了后世的词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转变赋予了词不同于音乐性的文学性。其二是唐朝的诗已经过于完美,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都到达一个高峰了,正好这时词通过李后主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仅仅只局限于风月场所。于是又涌现出一批中国最伟大的词人。

词长于抒情,弱于叙事。和诗相比,词不仅是形式的不同,因为唐宋的时代背景不同,描写的经验和格局总体上在慢慢变小,在宋词中可以感受到细微的变化,更显细腻。

时间流转,词的音乐性已经因为没有记录工具而慢慢失传,留下了比较具有文学性的东西,从这点说,现存的词都是不完整的。

MUSIC

音律

格律是诗词的重要形式之一。格律使得诗词更具音乐性,也使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诗词格律最基本的常识有韵脚,对仗,变格,对黏,拗救等。就拿最基本的韵来说,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同韵母的字出现在一首诗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如果一首诗每一句都押韵,会显得呆板),这样就可以形成回环乐感。

时代不同,语言也有了不同的发展。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些的诗句,就显得不是很押韵。古体诗对韵律要求很严,诗一旦出韵,无论诗韵如何高超,都不算合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韵的要求逐渐放宽,在原来的基础上,偶尔一两句出韵也是可以,目的是不破坏诗歌的自然美和协调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一则中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见,诗词在不断发展中,更具文学性。

当时李清照周邦彦等人对词的音乐性非常执着,他们在当时可能是音乐家,周邦彦备受推崇,周词的音乐性要高于文学性,唯一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他的

《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而苏轼的词写得更为随意,没有过分追求音乐性而牺牲文学性,可能是比较有先见之明。

而现代中国的流行歌曲是不是也会延续词的这种发展轨迹呢?我觉得是非常有可能的,现在的歌曲很像词一开始的境遇,虽然总体上文学性不高,但是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会参与词曲制作当中。也许很多年后,后来的文学研究就是研究这些留存下来的歌曲。

现代的歌曲会不会又是另一种文学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从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可以看出来,鲍勃迪伦用诗化的语言书写歌曲,已经被主流文学界所认可了。如果你不熟悉鲍勃·迪伦,那么,记住一件事就够了:他是个诗人,他对音乐最大的贡献是通过如诗般的歌词,令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旋律成为同等重要的部分。

中国在未来会不会也是民谣最先突破呢?虽然也很喜欢古风歌词,觉得有点继承诗词的感觉,但是想突破不能一味的模仿,希望可以再次创新。(感觉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很多像鲍勃迪伦一样既在大众中流行又被主流文学界认可,这才是好的文学形式,我们的诗和词都是符合这样的形式。现代严肃文学半死不活,可能就是因为脱离大众而导致的。文学本不应该故作高深,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