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是一场冒险,而我为冒险而生
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儿,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
---李安
01电影是他的宿命
提起李安导演,你们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是《断背山》、《色戒》这些争议作品?还是拿奥斯卡小金人后在路边幸福地啃着汉堡时候的样子?
无论你联想到他哪一刻的样子,那都是最真实的李安。
07年拍摄电影《色戒》时,曾有人劝过李安删去床戏,或是尺度小一点,但是李安坚决不同意。
在他看来,这三段床戏实则是整部电影的灵魂,它把王佳芝和易先生从对抗怀疑到开始松动甚至动心的矛盾挣扎的感情全部表现了出来。
眼中只有情色者,自然不能领悟李安的用心良苦和艺术追求。
李安就是这样一个导演:把艺术看得比票房还重。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李安导演为什么能把坚持初心和电影事业完美地取得一个平衡点呢?
也许我们从李安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李安曾笑称:“打从娘胎里开始,母亲就一路啃甘蔗,一路看电影,直到把我生出来。”
他称日后踏上电影的道路是宿命。
李安父亲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担任过台湾几所中学的校长。
所以彼时的李安尽管顶着校长公子的名号,却一点都不自在幸福。
从小李安就有一个电影梦,清晰又模糊,似乎唾手可得又遥不可及。
一个当电影导演的朦朦胧胧的愿景在少年李安的心里慢慢成型,没有人会相信,这个十几岁的台湾青年日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
后来,李安考进了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更名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一所在当时的台湾并不算十分出名的艺术学校,却让李安最初的表演与电影之梦在这里飞驰。
李安后来的成就证明了一个真理:有时候,并不是你的母校成就了你,而是你成就了你的母校,或是彼此成就。
李安初次接触表演也是一次契机。
当时李安的师姐施秀芬正在编导一出独幕剧,还缺一个诗人男主角,经同学推荐,李安得以当此大任。
据李安后来回忆:
“这出戏是一个转折点,记得第一次站在舞台,强烈的聚光灯打下来,面对灯光背后黑暗中的观众,我第一次,感受到命运的力量,是戏剧选择了我,我对它无法抗拒。”
李安的电影宿命论论调想来由此开始,那个模模糊糊的愿景开始有了清晰的轮廓。
02电影之梦在飞翔
李安在纽约大学毕业后,经历过长达六年的痛苦的蛰伏期。
但那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之一。
在那里李安第一次感觉到放假是件并不快乐的事,因为平时上课可以拍片子,而放假了却闲的慌,没有片子可拍。
但说起李安最初对电影有了深刻的感知,有了一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还是得提李安在台湾就读的艺专。
在那里,麦克.尼克斯执导的《毕业生》成为了李安的启蒙电影,一部描述人生没有规则,有悖常理的片子,却让年少的李安心生共鸣。
再后来,李安也开始渐渐受到艺术片的熏陶。
这其中,包括伯格曼的《处女之泉》,狄西嘉的《单车失窃记》,安东尼奥尼的《欲海还羞花》。
“艺术电影的头三炮就震得我久久不省人事”李安如此说道。
在艺专的那段日子,李安才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他想拍电影,他能拍电影,他也能拍好电影。
他就像一个一腔孤勇的勇士,看清内心,然后勇敢前行。
那条路上,没有家人的鼓励,没有友人的支持,只有自己独自穿过幽暗的隧道,无人知道会走多久。
艺专毕业后,李安开始陆续拍摄《追打》,《我爱中国菜》等多部十六厘米作品。
然而李安父子的关系仍然处在紧张的对立关系中,仿佛一根绷紧的弦,随时都有可能断。
在这个传统的书香门第家庭,李安决定从事电影这一行业,在李安父亲看来,已经让家门蒙羞。
乃至后来李安即使多次捧回金狮奖,金熊奖,李安父亲依然说道:
“你五十岁应该可以得奥斯卡了吧,那时候就退休当大学老师吧。”
在固执的父亲心中,拍电影依旧是不务正业。
1984年李安从NYU毕业,他本以为这会是他电影之梦展翅翱翔的起点,却未曾想到这是他电影之梦折翼,六年蛰伏的开始。
03蛰伏期:隐忍中包含激情
六年里,无数个日夜李安都在改电影剧本中度过。
六年里,李安买菜带孩子,体会家长里短,世间冷暖。
六年里,李安打过很多与电影有关的杂工。
六年里,李安何曾没有想过放弃呢?
可是妻子林惠嘉懂他,她说:“他不拍片就像个死人,我要个死人丈夫有何用!”
是啊,剧作家廖一梅曾说:
“人这一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李安何其幸运,年少青葱岁月与妻相遇,困苦艰难之际得妻支持与守候。
有人说李安是虚耗了这六年光阴,也有人说这六年是李安的修炼。
我们不能刻意去美化苦难的作用,那段隐忍中包含激情的岁月,是后来的李安创作的源泉之一,也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
04“父亲三部曲”,是幸运也是命运
1990年,李安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机会。
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最初两部《推手》,《喜宴》的剧本在台湾获奖。
正因为这次契机,李安有幸结识了当时的“中影”副总和制片部经理徐立功。
徐立功直截了当地跟李安说:“我们来拍‘推手’吧,这部片子有文化使命感。”
当晚的派对上,侯孝贤的一番话却彻底点醒了李安,他说:“我以前只有八百万,我们也拍啦,有机会拍就拍!”
正是,有机会拍就拍!那一年,李安三十七岁,那时候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命运的齿轮悄然启动,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
那一年《推手》获得金马奖九项提名,斩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女配角和特别奖。
一个名叫李安的明日之星正冉冉升起,没有人知道这看似幸运的背后有多少心酸与不甘。
金马奖颁奖礼后,李安跟身旁的王家卫说:“真是憋的太久了,气刚顺过来,还不太习惯。”
不久之后父亲三部曲又推出了第二部《喜宴》。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也奉献了自己唯一的电影镜头,在伟同和威威的闹婚现场,李安向一众外国友人一语道出:
“你们正见识到中国人性压抑几千年的结果。”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一语道破天机。
这部电影很多都取材于李安的现实生活,不论是他和妻子林惠嘉结婚时经历过的传统闹婚,还是他和父亲紧张妥协又带温情的关系,无一例外。
李安不愿把这部电影说成传统意义上的happy ending,对他来说,妥协是中国式家庭常见的模式,正如李安与其父亲的关系一般。
父亲三部曲中最广为人知的其实是最后一部《饮食男女》,由王惠玲担任编剧。
这部电影也是李安第一次拍不是自己写的剧本,可谓挑战巨大。
食色,性也,这是一部充满中国式表达和中国式智慧的片子。
沉默的父亲,或木讷或不懂事的女儿,缺乏沟通的父女关系,构成了这样一个传统中国式家庭。
说到父亲三部曲,我们就不得不提起老戏骨郎雄,这三部电影中的父亲一角皆为郎雄老爷子饰演。
李安也曾坦言他从来不会刻意为演员设计情节,但郎叔是个例外。
凭借父亲三部曲,郎雄也斩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大奖。
有人说是李安成全了郎雄,不如说是李安和郎雄互相成全。
因为这三部电影,李安得以将自己与父亲的情感含蓄内敛地表达,那是他的心结。
多年以后,李安的父亲说:
“喜宴里最后一幕,老爷子举起双手向孩子们投降像极了我。”
05李安的奥斯卡之旅
2000年,一股华人武侠之风在全世界盛行,掀起这阵风潮的正是李安的《卧虎藏龙》。
这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此后张艺谋趁着这股武侠之风,如法炮制,拍了《英雄》,《十面埋伏》等多部武侠电影。
尽管也请来梁朝伟,章子怡,金城武,刘德华等一众大咖加持,但却依旧遭遇口碑滑铁卢。
《卧虎藏龙》的成功难以复制,因为它不止是一部普通的武侠电影。
它看似表现的是刀光剑影里的江湖。
其实不然,每个人内心的欲望与挣扎才是李安眼中的江湖。
这也是李安的东方浪漫情怀发挥得最极致的一部电影。
而被誉为“奥斯卡最大遗珠之一”的《断背山》也让李安第一次捧回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小金人。
那时的李安,刚经历丧父之痛,远赴重山,在断背山拍下了这部永恒的经典。
充满了西式浪漫风情的表达,又夹杂着东方韵味,典型的“李安的电影”。
两个男人的普通爱情,一座断背山,一首“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
这部电影也因此改变了很多人对同性恋的偏见。
所谓爱情,不是一个身体对另一个身体的反应,而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回应。
这部克制内敛的电影,像极了一首日本小诗: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2008年1月22日,电影中饰演恩尼斯的希斯.莱杰在公寓自杀身亡,李安知道后哀婉叹道:
“我和爱他的人心都要碎了,天才殒世啊。”
希斯.莱杰已逝,我们却会永远记得那句“Jack,I swear.”
而2012年的李安又带给了我们一场全新的冒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pi,一个与老虎共生的海上漂流故事。
宏大的太平洋,闪闪发光的海面,其实只是一个在台北旧机场里搭起来的一个棚,从海面一跃而起的座头鲸,时刻保持警惕的老虎,也都只是后期3D技术所为。
这样的一部电影,却只依据扮演pi的印度少年苏拉和导演李安两个人共同的相信。
为了调动苏拉的情绪,李安甚至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与苏拉对戏,这一切,只源于相信与热忱。
而这部电影也让李安二次摘的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桂冠。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止是少年pi,更是李安,跳出家庭伦理的舒适区,摒弃一切感情戏的表达,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无限可能的李安。
06电影是一场冒险
零七年,一部电影横空出世,甚至一度被认定为禁片,它就是《色戒》,这也是人们提起李安不能绕过的文化符号。
这部电影因其大尺度的三段床戏在国内上映时也只有删减版,也因此受到了诸多诟病。
然而,这部在外人眼中皆为情色的电影,却也是李安对自己和艺术的负责。
据说,拍床戏时最痛苦的不是梁朝伟和汤唯,而是导演李安,梁朝伟说当时拍的不顺利时,导演便皱着眉头,随时都要崩溃的样子。
在柴静的《看见》栏目专访李安时,柴静问道:
“以您在电影界的地位,和大家对您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李安回答道:
“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份人情。”
现在的李安,依旧在做不断地尝试。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4K/3D/120帧格式拍摄、制作的电影,2019的他也不知道会给我们呈现怎样未知的他。
这就是李安,认为电影是一场冒险,也永远在挑战自我,尝试未知的那个李安。
李安不是天才,他只是有那么一点天分,有那么一点天真与热忱,还有那么一点傻气儿的电影人,他是李安,永远的电影大师---Ang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