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婚姻育儿

改善童年,让孩子做个孩子

2017-05-24  本文已影响27人  青鸟啾啾

下半年,儿子该上大班了,开始为孩子上小学发愁。为此,也找了一些比我们早一两年入学的家长们聊了聊相关找小学的问题。

聊过之后,发现,太多的家长偏向为孩子选择民办小学。的确,在社会环境和政策等影响下,民办学校的管理更严格,孩子在校上课的时间更久,升学率更高。或许,这就是现在众多家长选择民办高分学校的原因吧。有些人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走上了“功利教育”。孩子在幼儿园中班认字,写字,写拼音,家长回家看到孩子认识了那么多字,自然高兴,有成就感。更有甚者,有一些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学奥数,真是让人瞠目。

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到了空前重视教育的时代,“知识改变命运”成了整个社会的狂热追求。

当这句充满功利味道的话成为全民信仰时,应试教育也随之被推向极端。这样的状态催生了无数焦虑的家长,也提前终结了现在孩子们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比热衷应试教育的家长稍淡定些的家长,看起来更注重孩子全面发展,情商、智商两手抓。家长们认为,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不仅要靠智商,还需要高的情商。

这些理由,听起来都很不错。平心而论,为人父母,谁不想孩子的一生顺利幸福呢?

可仔细想想,这些我们所认为重要的东西是非得必须要在幼儿阶段掌握不可的吗?我们认为重要的能力,是综合自己三十几年的人生经验而得出的,但是世界变化迅速的今天,我们能确定今天认为重要的东西在以后的三十年后,仍然是重要的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呢?

教育下一代,除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外,从生存能力方面来讲,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而现在,学校的教育几乎全部是传授已知认知。这也就提醒为人父母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向哪个方面培养。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通过大量的资料,提出了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其中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经代替了人类的很多职能,未来,将预示着现在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

作者在书中直言:“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

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能力,且是不断学习的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中,美国作家埃里卡.克里斯塔斯基以自己在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多年从事早期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今美国早期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诸如,早期教育与正式学校教育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儿童学习生境丧失、碎片化童年、游戏消失等现状。对此,作者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和工作中的观察,宏观美国早期教育全局,提出了自己的核心理论和观点,也从孩子情绪、艺术培养、阅读等不同层面给出了具体指导方案。

或许,作者的研究环境是美国当前的早期教育环境,而谁又能说,以上的问题在我们国家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埃里卡.克里斯塔斯基认为,孩子所在之处就是课堂,幼小的孩子天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事情中学习。只有恢复孩子早期学习的“游戏生境”,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会被自然唤起,自然会找到最佳的学习区域。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早期教育中的学习环境。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给出了上面问题的答案:为孩子提供自然自由的环境,让孩子成为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情,那就是——玩。而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已知认知,有可能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的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孩子也就丧失对探索未知的力量,就丧失了不断学习的动力。

学校教育和学习是两码事,孩子所处的环境就是课堂。

“我们有一种笃定到令人吃惊但却错误的观念——我们所谓的学习必须来自孩子自身以外的地方,由有资格的成年人给予或限制”。

正是这样的观念,我们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习那些我们认为可能比较“有趣,有利”的课程。在我们的概念中,学习和玩耍成了对立的两件事情,并且自认为,在孩子的认知里,也是如此。

“每个幼儿的大脑中都存在学习的基础。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孩子在,我们就能找到可供其学习的课程。”

“我们应该留意孩子所处的所有能够提供学习机会的环境,而不只是关注学校限定的那些环境。”

作者这样的反问,直指问题核心。也提供给了我们重新认识孩子的机会。

的确如此,站在成人的角度,我们会误以为孩子不具备学习爱能力,而事实上,孩子已经具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婴儿一样,比我们成人强大很多,只是成人往往忽视了这点。

前几天,儿子约自己的好朋友到家里玩儿。两个孩子一起玩玩具很开心。玩儿得兴奋了,也不管这个玩具到底是怎么玩儿的,或者手里拿的东西是不是玩具,都能玩儿的哈哈大笑。当我和另一个妈妈在旁边聊天时,儿子突然拿着一个塑料软管跑到我俩跟前说:“阿姨,你看,我这是个p”。他拿着管子变着样子,又说:“这是o。”“这是7”。

儿子这样的举动,也让我感到很意外。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虽然不教条于书本学习,但还没有到创新这样“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从来没有这样教过他。反而是孩子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再次用自己玩耍的方式复习了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

书中提到,沃尔特.吉列姆提出了一个很讲究修辞的问题:美国人是想要一个培养孩子生产iphone的教育体系,还是一个培养孩子发明iphone的体系?

其实,这个问题,每个做父母的人也可以问问自己,或许就不会太迷茫。

同时,作者在书中也发出了这样的号召:“社会进步是一个重要的理想,而每一代人都在试图改变他们父母的成果。但我不想忽视那个比社会工程更高的目标,即改善童年。在设计早期学习环境时,为什么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这样一个目标:一个孩子本身就是个值得追求的目标。那样意味着把我们的焦虑和竞争关在教室外面,专注于让孩子做孩子。”

现在,我知道,孩子需要的,我可以轻松给予。他们需要的很简单,那就是玩儿,而我应该做的,不是让他坐在屋里学习,而是让他去玩儿或者陪着他玩儿。这或许改善的不止是童年,还有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